APP下载

界首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009-06-25郭福停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4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玉米

郭福停

摘要从选种、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玉米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安徽界首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45-01

玉米是界首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结合生产实践,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良种

在品种选择上,针对界首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种植习惯、栽培管理水平、茬口安排等实际情况,可选择鲁单981、鲁单661、蠡玉16、中科4号等杂交玉米新品种。

2选地整地

玉米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肥地、廋地均可种植,但需水、肥大,耐涝性较差,故要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深厚、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力较好的旱地或缓坡地,以获得高产。播前,平整土地,开沟作畦。

3合理施肥

玉米一般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2.2~4.2kg、磷0.5~1.5kg、钾1.5~4.0kg,三要素的比例约为3∶1∶2。

玉米要施足基肥,配方施肥,基肥应以迟效肥料与速效肥料配合,氮肥、磷肥、钾肥配合,肥效时间长,为玉米丰产夯实基础。配方施肥是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品种、肥料类型、植物生育期进行施肥,适时追施攻苗肥,施尿素375kg/hm2、钾肥150kg/hm2;重施攻穗肥,施尿素450kg/hm2;巧施粒肥,施尿素75kg/hm2。

4播种

4.1播种时间

根据界首地区最佳节令调节播种期,春玉米一般土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夏玉米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时间和季节气候特点,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

4.2合理密植

界首地区一般紧凑型玉米种植6.0~7.5万株/hm2,半紧凑型玉米种植5.25~6.00万株/hm2,披散型玉米种植4.50~5.25万株/hm2。

4.3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苗壮的主要措施,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方法是晒种、浸种、药剂拌种。播种时应做到4个一致:种子大小一致;株行距一致;开沟深浅和盖土厚度一致;播种时全田土壤墒情一致。

5田间管理

5.1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根系发育,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为穗粒期生长发育打下基础。

5.1.1查苗补缺。玉米出苗后必须及时查苗补苗,一是补播种(浸种催芽后播种),二是移苗补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无论补播种还是移苗都必须在3叶前完成,否则会造成空秆穗小,失去补种的作用,补苗后施水肥1~2次。

5.1.2间苗定苗。出苗后三至四叶期按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定向留匀、留壮的原则及时间苗定株。间苗宜早,采取分次间苗定株更好。

5.1.3控制肥水促成壮苗。苗期肥水管理应根据播种基肥、种肥,底墒情和苗的长势、长相而定,若种肥、基肥不足,底墒情差,应及早重施苗肥和浇水,并结合控上促下措施,促成壮苗,为后期短秆、大穗、抗倒奠定基础。

5.1.4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地膜覆盖栽培的玉米,苗期可省去中耕,但要清除杂草;露地栽培的玉米必须中耕除草。苗期主要害虫有地老虎、粘虫,可用50%巴丹可湿性粉剂拌麦麸撒于玉米地中,诱杀幼虫。

5.2穗期管理

穗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生长,茎秆敦实粗壮,穗大粒多,根系发达。一是重施穗肥。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培土,施尿素450kg/hm2,施肥方法是2植株之间打深穴,施肥料后培土。二是科学排灌。玉米穗期需水量大,对水分极为敏感,应及时灌水,若降雨过多,土壤水分过量,应及时排水防涝。三是病虫害要勤查勤治,综合防治。

5.3粒期管理

粒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延长绿叶的功能期,防止籽粒败育,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5.3.1巧施粒肥。所谓巧施即看大田植株长相施肥,在穗肥充足、植株长相好、叶色浓绿、无早衰褪淡现象的田块,可不施肥,以免延长生育期。若穗肥不足,应补施粒肥,粒肥施用原则是“宜早勿迟”,一般施尿素75kg/hm2,打穴深施。

5.3.2人工辅助授粉。盛花期可2人拉绳于晴天11~13时花粉量最多时辅助授粉,一般进行2~3次,可以提高结实率,使玉米增产8%~10%。

5.3.3防虫防鼠。玉米后期主要是蚜虫危害,应及时用40%乐果1 000mg/kg喷雾防治;防鼠可用磷化锌、敌鼠纳盐等,使用方法:每40g磷化锌拌饵料1kg加少量香油,混合均匀撒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即可。

6适时收获

全田90%以上的玉米植株茎叶变黄、果穗包叶枯白,玉米进入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具有该品种的颜色和光泽时,即可收割。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