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大豆生产科研现状及对策

2009-06-25顾春武白胜双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4期
关键词:科研发展对策大豆

顾春武 白胜双

摘要分析了辽宁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大豆科研现状,并对今后辽宁省大豆的生产和科研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豆;生产;科研;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011-02

1辽宁省大豆生产现状及问题

1.1生产概况

辽宁省地处东北春大豆区的南部,光照充足,温度适中,雨热同季,是高油大豆的生态适宜区,其中辽河两岸的中部地区土地平坦,有机质含量较高,是最适宜区。辽宁大豆素以籽粒大、品质优、商品性好而闻名于世,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每年可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2003年5月农业部颁布的《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将辽宁省的铁岭、阜新、沈阳、鞍山、锦州、抚顺7个市17个县(市)中的12个县列为高油大豆重点发展县(市)。占辽宁省大豆种植面积的55.4%,平均年产量的54.7%,占旱粮作物播种面积的14.7%。

目前,辽宁省年大豆种植面积约为30万公顷,年总产量约50万吨,单产2 175kg/hm2左右。据统计,2000年辽宁省大豆播种面积居全国第8位,总产居第9位,单产居第7位。

1.2存在的问题

1.2.1种植面积下降。历史上,辽宁大豆年种植面积曾达到73.53万公顷,年最高产量达99万吨。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见图1)。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和玉米价格的挤压,辽宁省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2007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仅为15.3万公顷,较1978年下降了36.3万公顷,不足当年播种面积的1/3。

1.2.2总产波动幅度大。辽宁省大豆年总产量年际间由于受播种面积和气候影响呈不规则变化(见图2),最近29年年总产平均为51.1万吨,最高的年份是1986年,达到63.4万吨;最低的年份是1989年,仅24.1万吨,相差1.6倍。

1.2.3单产不高不稳。据资料显示,1978~2005年27年间辽宁省大豆平均单产为1 531.5kg/hm2。全省大豆单产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达2 188.5kg/hm2,高于全国,但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较阿根廷低282.0kg/hm2(见图3)。总体上看,辽宁大豆单产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最高年份2004年为2 188.5kg/hm2,最低年份1989年仅为660kg/hm2,二者相差2.3倍。近年来,呈稳定上升趋势,2001~2005年5年间单产由1 905kg/hm2提高到2 175kg/hm2,提高了270kg/hm2(见图4)。辽宁大豆单产不高不稳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条件差;二是品种更新慢;三是栽培技术落后;四是管理粗放。

1.2.4种植规模小。长期以来,由于种植大豆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豆积极性普遍不高,省内很少有大豆大面积连片种植,而多呈1家1户小面积分散种植局面,不利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传播和推广,进而限制了单产水平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提高。

2辽宁省大豆研究概况及进展

2.1研究概况

辽宁省大豆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50多年来,育成100多个大豆品种;收集整理大豆品种资源材料812份(截止1982年)、野生资源材料1 120份,分别居全国的第2位和第1位,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性进行鉴定;在大豆遗传、生理、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上述成果的取得为辽宁省和全国大豆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辽宁省此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由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优良大豆品种的铁丰18号,在全国范围内曾横跨11个纬度,累计推广超过400万公顷,创社会经济效益6亿多元,目前在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仍有种植。但国家“八五”计划以后,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单位体制改革等原因,省内有关大豆资源、栽培、病虫害防治和土壤农化等方面的课题相继下马,人员数量减少,研究工作受到较大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和省政府加大了对辽宁省大豆研究支持力度,先后建成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辽宁铁岭分中心、辽宁省大豆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油大豆原原种原种繁殖基地、国家大豆原种扩繁基地,使辽宁省大豆研究条件极大地改善,研究手段迅速提高,生物技术研究也开始起步。

2.2辽宁省大豆育种工作新进展

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全体大豆育种工作者的努力,辽宁省大豆育种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从1974~2007年辽宁省共育成大豆新品种97个,为辽宁和全国大豆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体上看,最近30多年来辽宁省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育成品种数量快速增加。据统计,1974~2007年34年间共育成新品种97个(见表1),其中2001~2007年7年间就育成新品种48个,占49.5%,相当于过去27年的总和,育成品种数量快速增加。

2.2.2育成品种单产水平提高。从育成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看,近年来辽宁省大豆育成品种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见表2),34年间由2 392.5kg/hm2提高到了2 727.0kg/hm2,提高了334.5kg/hm2。

进入21世纪以来,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生产潜力有了新的突破。2000年经专家现场验收,辽豆14号在海城市南台镇单产达到4 908.0kg/hm2,创造了辽宁单产最高纪录;2003年经专家现场验收,铁丰31号在沈阳市好好农场单产4 531.5 kg/hm2,2005年该品种被列为农业部重点推荐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猪、肉牛和乳牛大力推广的50个品种之一,也是辽宁省唯一入选的大豆品种。

2.2.3 育成品种的蛋白、脂肪含量提高。辽宁省大豆高蛋白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育成了一批高蛋白品种。而高油育种工作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各育种单位相继开展了此项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辽宁省育成大豆品种的品质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过去30多年里辽宁省共育成高蛋白大豆品种8个,含量最高的达到46.28%;育成高油大豆品种13个,含量最高达到24.10%。

铁丰29号是辽宁省育成的第1个真正意义上的高蛋白大豆品种,1997年通过辽宁省审定。该品种蛋白质含量高(45.02%),高产稳产性十分突出,籽粒大,商品性好,在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 748.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2%,在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2 752.5kg/hm2,比对照增产23.3%。铁丰29号既是辽宁省历史上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品种,也是目前辽宁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辽宁省高油大豆育种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在1974~2000年的27年里育成的高油品种仅有3个。进入21世纪,省内各育种单位对高油大豆育种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01~2007年7年间就育成高油大豆品种10个,并在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育成籽粒脂肪含量达23.18%的铁豆34号和脂肪含量达24.10%的抚豆17号,标志着辽宁省高油大豆育种已跨入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行列。

近年来,虽然辽宁省在大豆品质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高蛋白、高油品种数量较少,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大豆加工产业需求;高异黄酮、低亚麻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的选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3发展对策

(1)为了满足国民生产、生活对大豆的需求,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尽早出台大豆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大豆种植效益(不低或略低于种植玉米),以保护农民的种豆积极性,促进大豆生产发展。

(2)大力推进“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提倡专一品种区域种植,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生产程度,以形成区域生产优势,促进辽宁省大豆单产水平、单位面积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全面提高。

(3)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大豆学科体系,促进辽宁省大豆研究工作均衡、健康、有序发展,为大豆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在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中,注重提高新品种产量潜力和品质,同时,努力提高稳产性和适应能力,积极开展鲜食、高异黄酮、低亚麻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脂氧酶缺失和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工作,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加工业对大豆品种的需要。

4参考文献

[1] 刘永昌,孟嫒.辽宁省大豆品质发展概况与生产现状[J].大豆通报,2005(3):30-31.

[2] 周新安.我国大豆生产与科研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作物杂志,2007(6):14.

[3] 刘晓丽,王文斌,孙恩玉,等.辽宁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增产途径[J].杂粮作物,2005,25(5):341-342.

[4] 王雅珍,张燕,白萍.辽宁省大豆育种概况与发展对策[J].大豆通报,2005(3):4,7.

猜你喜欢

科研发展对策大豆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