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步向“修正主义”?
2009-06-24段宇宏
段宇宏
人称“菊姐”的台湾高雄市市长陈菊,刚参加完“5·17”呛马大游行,随后即率团奔赴大陆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此前虽传出探视阿扁后有取消大陆行的打算,但最终还是成功登陆。
身为绿营大姐级人物,却以“直辖市”市长的公职身份率团访问,推销世运会,与京、沪市长郭金龙、韩正会晤,被两岸诸多媒体惊叹为“破冰之旅”,甚至引起了《纽约时报》的高度关注。
其实民进党人来大陆,并非第一次,最早追溯到1973年,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第八届党主席林义雄就在北京当过座上嘉宾。
陈菊在北京祭拜当年的“革命小姐妹”苏庆黎时,数度哽咽,感叹“人除了政治,还有人性”,被华文媒体广为刊载。联想到今年2月另一位绿营大姐大吕秀莲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语录“政治不外乎人性,如果不合人性,都不会长久”,以及民进党籍前任行政院长苏贞昌对菊姐大陆行也表态力挺,这些不免使人惊叹:民进党是否会走向“修正主义”?
5月23日,上海市市长韩正会见高雄市市长陈菊。
和衷共济的最佳选择
陈菊,北京眼中曾经的“死硬台独大姐”,一路上与民进党视为洪水猛兽的“高级共干”相见甚欢,双方礼数周到,分寸拿捏恰当——“仇人”见面,并未分外眼红。
回望过去,温家宝、贾庆林等中共领导人在多个公开场合指出,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放弃台独活动,愿与之接触交流。台湾蓝营政要赴大陆,总被民进党扣上“媚共卖台”的帽子。如今民进党并未放弃台独诉求。其政要纷纷登陆,北京方面也给予对等规模的接待。两岸近期这一交流新景象,说明民进党并非铁板一块,其中更能体味出北京对台政策有新思维。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与胡锦涛的5月底晤面,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两岸执政党党首对于“避免内耗”达成共识。过去几十年,两岸为了一些“有聊和无聊”的争执,都付出巨大代价,其结果是渔翁得利,两岸受损。
北京认识到,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个和谐的周边环境和两岸关系,有利于渡过难关,集中精力搞好内政。兴许,这是胡锦涛“建设和谐社会”方略在两岸关系处理上的另一种体现,“和谐”与“避免内耗”,都是带有中国儒家思维和话语色彩的概念。
以往的两岸接触,大陆过于强调各种预设之立场,台湾亦有坚持不让的底线,双方常常指责对方敷衍了事,没有谈判诚意。现在双方对“立场”虽不得不提,但具体操作中更显灵活,对立场的诉求已形式大过内容。如果立场统一,观念一致,哪里还需要协商谈判?回顾近年两岸政党交流,可以发现:国共之间的接触,两党皆有退让;中共与民进党的接触,更体现了空前的包容与大度。
另一方面,民进党面临着严峻的转型问题。部分绿营精英已意识到,全球金融危机中台湾亦不能幸免,大选败北后阿扁弊案更令民进党处于低潮期,振兴经济、创造政绩,密切与大陆关系,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实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近一年多,国共两党不断搭建和完善两岸关系暖化平台,胡锦涛、马英九频频向对方释放善意,相互投桃报李。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进入世卫大会担任观察员,这是中华民国1971年退出联合国后,首次成为联合国机构的观察员。台湾政要出境访问,大陆方面不再使用过去较为僵硬的战斗式语言。
开放大陆资本进入台湾发展,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承认大陆学历等问题已在逐步运作,甚至连两岸军事政治互信议程,亦有初露端倪之势。
这个大背景之下,对菊姐的破冰之旅实在不必太过惊奇。和平发展,不论蓝绿红,为两岸主流民意,民进党也需要“与时俱进”,否则难逃边缘化之命运。
岛内政治精英反应不一
从两岸政治生态的角度看绿营菊姐的大陆破冰之旅,总体而言,中共礼遇,国民党赞赏,民进党吹嘘,深绿很生气!
国民党在高度赞赏后,鼓励更多绿营县市长到大陆参访。马英九希望民进党的县市长,在地方自治职权之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挖掘创意和智慧,与大陆发展合适的关系。
台湾作为多元化社会,民进党并非钢铁式政党,即使蔡英文等党内高层不愿见绿色登陆潮涌现,也无力阻止令人决定。6月份,绿营台南市长许添财到厦门参加“第一届海峡杯帆船锦标赛”开幕典礼。
在不得不接触的情况下,如何接触,民进党煞费苦心。
5月27日,民进党召开中常会,讨论“中国路线”的修正。蔡英文主张,在开放党的公职人员参访大陆的同时,要做好风险管理,称她已指示“中国事务小组”草拟《民进党公职赴中国交流注意要点》,此会以几位党籍县市长访问经验,进行调整与修改,“要让党公职有标准与原则可遵循……不要让外界觉得标准不一”。
“只要捍卫台湾的主权,坚持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党公职应该可以到中国访问。”会议主席陈明文作出此番表示后,得到民进党中常委们的赞同。
但更大的难题恐怕是对外交代。以前国民党人士赴大陆被民进党称为“卖台”,现在轮到自家人登陆了,该如何解释这个尴尬问题呢?
民进党在细节上作了很多繁琐的对比,如陈菊在北京说了“我们中央政府马英九总统”以后,绿营媒体便鼓吹民进党人“捍卫主权”的“大无畏精神”,称自己人不似国民党那般畏首畏脚,“媚共卖台”,连“中华民国”和“马总统”都不敢说。
随即,台湾有评论嘲讽这种“阿Q精神”,表示在台湾,到底谁在誓死捍卫“中华民国及其法统”,谁想拼命消灭它,不言自明;并指出国民党与民进党,一个向来理性持重,一个激进轻率,两党与大陆接触的层次和目的均不相同,对每一个遣词用语的吹毛求疵,借以攻击它党,显摆自己,是无聊的口水战而已。
有趣的是,在民进党吹捧自己“维护主权”不遗余力的同时深绿的台联党照样把它打入“准卖台”行列。台联指责民进党“依赖中国心态,跟国民党有什么不同,只是成为中国统战工具”。
陈菊访京期间,台联主席黄昆辉更是表达了“相当的错愕”,讥讽陈菊在“5·17”余温未散之际,抢搭“中国热”的列车。他随后还向陈菊等人提出忠告,即使要去大陆,要体现出“台湾人的尊严”,向“中国人民宣传台湾的民主自由”。台独原教旨主义的台联似乎完全无视一点,两岸关系的持续暖化,正是暂时搁置了敏感的政治议题。
如何看待民进党“修正主义”
在成熟的民主社会,“修正主义”是主流大党的家常便饭,西方发达国家的左右两大政党均呈现不断“中间化”的趋势。
民进党在“修正主义“问题上过急和过慢,对其自身均不利,慢则被浅绿民众抛弃,急则被深绿阵营冷遇,转型期的言行矛盾实为正常现象。
“民进党当初以‘民主自由人权为主张,社会处于政治转型中首推其功,因而获得台湾的近四成江山”,这是对台湾当代史颇为流行的重大误解,也是对各国政治转型缺乏对比了解所致,
二战之后,后发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实现双现代化的案例少得可怜,在不多的三四个案例中,台湾当属代价最小、过程最和平,成就最大的罕见例子。只是因为统独之争导致内耗,最后在政治经济成就上才被韩国超越。
如今仍处于动荡民主制,文武独裁交替之中的很多后发国家,从来不缺乏民进党这样的政党,更不缺乏“民进党群英”和街头运动,却鲜见国家的民主政治有何进步。连台独教父李登辉都含蓄指出,如果不是具有极高威望和权力的主政者自上而下改革,实无成功之理。
台湾民主化前后,民进党在部分草根阶层中的“群众基础”的拓展,实质上与民主自由无关,主要依赖于“种族主义革命”及其承载的悲情叙述和话语体系,从“中国人”中炮制出一个“台湾民族”,把生活中各种不满与缺陷导向“中国人的殖民统治”,长期以来,大陆更作为他们教育党众的样板。
“乡土、爱台、主权”是民进党的法宝,以前借族群和省籍议题,的确获得不少政治资本。但不停重复这些话语和概念,却拿不出实际的解决政经问题的措施,民众总会产生疲惫感。民进党高层领导,很多受过高等教育,不可能不清楚自身面临的问题。但是一朝彻底改口,路线完全变更,如何向被党教育了多年的绿营民众交代?一个不慎,民进党自身存在的基础会荡然无存。
两岸政经、文化关系日益密切,大陆自身在经济、法治上不断进步几乎可以预见,台独类政党可以在台湾逐渐边缘化,直至消亡。因此,对民进党的“修正主义”,人们不应过于苛求,也不必太过惊奇,了解了它转型的背景及前提,也便理解其分娩的痛苦了。
编辑 涂艳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