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2009-06-24袁怀湘
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会对莫扎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位一生历经坎坷的作曲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音乐在他逝世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会得到全世界人民如此热烈的欢迎,甚至产生了一连串的“莫扎特效应”。如今,莫扎特音乐似乎成为了明朗、热情、欢快、乐观风格的代名词,提起他的音乐,总会与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宫廷贵族生活相联系,而这恰与他现实中贫困潦倒,磨难重重的生活完全背道而驰。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莫扎特是怎样创作出那些洋溢着热情与青春的作品的,例如《土耳其进行曲》,《费加罗的婚礼》,等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从莫扎特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对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莫扎特性格的时代性
18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社会,文学艺术受到启蒙运动思潮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莫扎特身上即对新人生的炙热追求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厌恶,对个人才华无法施展而感到苦闷。因此,他更为强烈地渴望自由和独立。当时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尊重,它们只是附属于宫廷和贵族,为了生计而创作。所以莫扎特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中充满了欢快明朗的宫廷游戏趣味。1781年,在他桀骜不驯个性的驱使下,他与贵族决裂,成为自由音乐家,在维也纳定居的十年是他创作中最辉煌的十年。当时他的生活依然十分贫困,由于理想和现实的不协调,莫扎特的音乐也带有某种“心里倾诉“的性质,更促成了他晚期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他通过晚期的一些作品反映出“要取得自由和欢乐必须经历艰难”这样一种理性认识。但是他还不能像贝多芬那样把两种对立的因素辩证地统一起来。
莫扎特晚期的音乐在明朗乐观的外表中渗透着深沉忧郁的内在气质。《费加罗的婚礼》曾被评论家称为是“含着眼泪的喜剧”。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共存的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这还得从音乐家本人谈起。卡尔·巴特说:“莫扎特的音乐来自这样一个高的层面,同时观察到了此在的右侧与左侧,即欢乐与悲痛,恶与善,生与死的现实及其局限,而音乐永远处于左侧向右侧的转化之中。即处在从悲向欢,从恶向善,从死向生的转化之中而从不会逆向转化。”。本文作者认为,这即是他的音乐为何兼具双重性格,但表现形式停留在“优美”风格上的主要原因吧。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粹音乐性的,不宣讲学说,不表现自我,也并不强加给听众什么,充分让听者感受到想象力的自由,这与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无我之境”有相似之处。但仔细品味其音乐,又似乎能听出那个时代背景包括莫扎特个人性格和生活的影响。音乐中潜藏的淡淡的哀痛和无奈在看似明朗欢快的流动旋律中若隐若现并与其融为一体,也许这才是莫扎特音乐的真正魅力所在 。
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美学思想
1、宗教音乐——神圣性与人性的结合
莫扎特是一位天主教徒,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加冕弥撒》,《c小调弥撒》以及未完成的《安魂弥撒》都是通过传统体裁形式来表达作曲家个性化宗教体验和情感的杰作。弥撒曲是在基督教礼拜仪式中所用的音乐,以礼仪祷词的语词为基础。在《安魂弥撒》中,莫扎特的音乐具有更多世俗化和人道主义倾向,虽然在织体和结构上依然沿用复调对位手法和普通弥撒曲的常规段落,但乐曲在六,七,八这三个乐章里显示出强烈的戏剧性特征,形成整首作品的悲剧性高潮。这部作品的基本风格是悲剧性且抒情的,但其中也有许多非常明朗且光辉灿烂的篇页,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是那样地向往光明和幸福。反映出现实社会矛盾下作者悲痛的生活感受以及对理想的希望和追求。《安魂弥撒》中著名的二重赋格曲“上帝怜悯”是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这些乐曲突出了人的尊严这个在莫扎特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主题。他的宗教音乐与蒙特·威尔第,亨得尔等人的作品相比,少了许多宗教和神学的意味,具有更多人性的力量,凸显了启蒙主义时代的共同特征。
2、歌剧——诗歌服从音乐
莫扎特强调一种更加国际化的歌剧形式,尝试写出德奥并存的歌剧。意大利歌剧是主调和声风格,更注重声乐,而德国的歌剧是复调风格,更重视器乐,莫扎特将这两种风格结合起来。《唐璜》、《女人心》、《费加罗的婚礼》的体裁形式是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但音调却是德奥的,体现了一种世界性音乐的高度融合。莫扎特的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相比,有自己依托于深厚德国古典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气质,从而增强了他歌剧音乐的艺术感染力。钱仁康先生在《从莫扎特的家书看他的性格》一文中写到:“他的喜剧杰作《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都是意大利歌剧,都由意大利人编剧,用意大利语演唱,甚至主要演员也是意大利人,但音乐无疑是德国的,常常和德国民间音乐保持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诗歌必须无条件地成为音乐的顺从女儿。”这一美学观点与斯卡拉蒂的美学理念接近,而与格鲁克正歌剧改革的原则相异,格鲁克认为歌剧中音乐必须服从于戏剧。这两个观点构成了歌剧美学领域的两大分支。在莫扎特成就最高的三部歌剧中,他成功地运用了戏剧性的重唱来展开情节以及造成某种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用音乐来塑造形象和反映角色内心活动。正因为莫扎特对音乐的重视,他在对待歌剧创作中主题材料的发展、调性的布局以及戏剧结构的发展逻辑方面贯穿了交响乐的发展原则。在《费加罗的婚礼》中,音乐居于首要的地位,音乐语言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音乐表达更加世俗化,个性化,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刻画。费加罗的机智,快活;苏珊娜的聪慧,灵巧以及管弦乐应用的变化都显示出音乐内在的生命激情与活力。在歌剧《唐璜》中,为了刻画唐璜的精力充沛,在“让大家痛饮”这首咏叹调中,音乐以羁绊的速度和号角似的音调加以发挥,音乐的重要性在此完美彰显。
3、交响乐 ——对戏剧性的探索
莫扎特最后三部交响乐作品体现了他的交响音乐的主要特征《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乐》是一首诗意的充满着典型莫扎特式旋律美的交响乐舞曲,同时具有世俗和抒情的成分。《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是一部用交响乐演奏的具有令人激动情节的戏剧。作品一开始,主部主题就把人带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场面,前八后十六音符紧凑的节奏型极富有动力性,扣人心弦。为了强调这种戏剧性的气氛,他把第一乐章的慢板引子取消了,以奏鸣曲式来处理第二和第四乐章的结构,并且还大胆的运用了和声连接和调性布局,造成强烈的戏剧性高潮,例如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和整个第四乐章的音乐。在他的《朱庇特交响曲》中体现出日后贝多芬作品特有的宏伟的英雄性和史诗性风格。在这部交响曲中莫扎特强调了复调对位手法以及对丰富新颖的和声效果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这部交响乐中已经可以看到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了,看到作者已经开始注重加强作品各乐章在形象发展和性格上的内在联系。这些特点预示了贝多芬交响曲中戏剧性,英雄性的来临。
4、协奏曲——对抗与平衡
莫扎特确立了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协奏曲结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一般有两个呈示部},富于戏剧性和抒情性,是略带改变的协奏——全奏主题反复形式。第一个快板乐章的曲式包含三个主要乐段,由独奏家演奏,前后围以四个主奏乐段,由乐队演奏,作为全奏主题的反复段。第二乐章是慢板歌唱性的,结构常用三段体,变奏曲或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类似咏叹调。第三乐章采用舞曲或是通俗性质的乐曲,回旋曲式表现世态风俗。在他的协奏曲中,独奏与乐队居于平等的地位,形式宽广,规模宏大,常常是多主题的,同时带有戏剧性的对比。另外,附有技巧的华彩乐段,双呈示部都是他为协奏曲这种体裁确定的固定的结构原则。协奏部和独奏乐器既有对比又有重复和烘托,大大丰富了协奏曲这种音乐体裁。例如,在A大调协奏曲作品K488的快板乐章中,乐队演奏的开始66小节包含奏鸣曲式呈示部和巴洛克协奏曲的全奏主题反复的因素,有交响曲呈示部的主题多样性和管弦乐色彩。乐曲不象这类乐章中惯常的做法那样展开,而在呈示部后面接上钢琴和管乐器的新材料对话,弦乐则起“全奏协奏部”的作用。如此精致的结构布局反映了莫扎特对音乐作品形式结构的高度控制力。
三、高度平衡的形式美与情感美
众所周知,维也纳古典乐派创造出了音乐形式与人类理性完美统一的音乐作品,取得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平衡。莫扎特的音乐成就在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海顿音乐成就的基础上,他进一步为欧洲几种主要音乐体裁确立了经典的结构原则,进一步奠定了主调思维在这些体裁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和完善了大小调功能体系上的和声系统,确立了平衡匀称,对比统一,主辅结合的美学原则,形成了动机展开,主题变化发展等逻辑思维模式,对音乐的形式发展和完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莫扎特音乐中所洋溢的对人性的标榜和颂扬,对新兴市民阶级人性价值的肯定,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赞美,对世间美好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爱恋,都能证明他的音乐是属于情感论音乐美学的范畴。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莫扎特用音乐主题成功地塑造出费加罗这样一位机智,大胆,幽默,并敢于在贵族老爷面前维护尊严的下层人物的形象,以喜剧形式揭露了贵族的虚伪,充分体现了音乐家本人对封建等级观念所持有的轻蔑态度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但是莫扎特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是有控制的、适度的情感,代表了某一阶层人民不变的情感。相比浪漫主义时期直白强烈的情感表达来说,莫扎特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隐蔽的。这种含蓄的情感内容与完美规范的音乐形式之间具有高度的平衡之美。在完美形式的背后,真实情感的涌流使莫扎特的音乐始终充满了无可抵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卡尔 巴特,论莫扎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3.叶松荣,西方音乐文化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
袁怀湘: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