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2009-06-24张建军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件教材语文

张建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整合课程资源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和语文实践能力。

一、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吃透教材的内涵,才能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传授给学生。教科书的编写是经许多教育专家研究后确定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是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每一篇文章乃至课后问题的设置,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思想教育和习作指导方面都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课程编排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不仅要设计教法,还要注重学法指导。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科技新成就——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袤的宇宙空间,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不仅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能够引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紧紧围绕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进行备课,才能保证把每个学生都送到科学的殿堂。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经常让学生接触生活,关注生活实际。教师备课时要找准课内外连接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多积累知识,培养各种素质和技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还要让学生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新成就。教学《景阳冈》、《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文章时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在了解书中人物、故事的同时,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所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创造,要让学生记住最该记住的东西。

二、以“校”为本,发掘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地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提出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要重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发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看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课外书籍和影视节目。例如平顶山电视台一套原来播出的动画片《海尔兄弟》就是一部优秀儿童节目,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大风车》和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等节目都可以让学生留意收看,这样对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是很有益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电视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锤炼语言的意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善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电脑多媒体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网络成了一种获取信息快、容量大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从网上获取有益的信息资源。

1、利用现代媒体的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例如,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教师首先从网上寻找有关地球面貌的图片和资料,再将课文内容与相应图片资料结合,制作成课件。学生通过网上提供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感受到地球原本是多少美丽、多么迷人。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球变得满目疮痍,看后令人十分痛心。教师再让学生结合图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地球对我们人类是多么慷慨,而我们带给她的却是巨大的伤痛。丰富的图文资源展现了语文教材所特有的人文因素,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时对地球母亲寄予无限关怀。现代教学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呈现了知识的立体化与丰富多彩,还充分发掘出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学生学后感受十分深刻,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地球母亲最强烈的关爱,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在此得到集中体现。

2、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尊重学生独特的认知体验,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认知体验,产生情感,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如教学《火烧云》,教师利用课件生动地展示了天空中的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极多的画面,各种各样的颜色交织在一起,美不胜收,各种形状的云变化多端,令人惊叹。真切动人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乐勾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学生体验到火烧云的美丽、神奇。教师再次展示画面,画面上的云姿态各异,瞬息千变万化,让学生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或用书上的语文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学生通过欣赏、体验,画面转变成十分美妙的语言。媒体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学生认知体验十分独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现多元化,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3、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平台,增强实践性,使语文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场所。现代教育媒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它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舞台,交互式的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提供了条件。如教学《精彩的马戏》,学生调动教师设计的课件、屏幕上出现目录:①字词学习;②研读课文;③巩固练习;④扩展升华。学生可自己点击鼠标,进入选择某一项学习内容,在“字词学习”设计中,教师“因字制宜”,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程序,将生字融入相关画面,让学生按自己需要点击进入课件内容,选择学习。在“扩展升华”中,设计有层次的扩展练习,将教学内容编制成若干画面,如“狗做数学题”、“老虎跳圈”等,学生可以自己按鼠标点击选择画面,再仿照课文写一段话。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我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了个体独立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人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课堂教学充满灵性,体现了“开放——增效”的课堂效应。现代媒体还能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保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如进行社会调查,开办各类主题的班队小报等活动,使得语文学习充满活力。

4、利用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重点段时,动画演示:利利亚从家门口量十步埋下木匣。四年后,他回到家,先是数十步却没挖到木匣。经思考,他数五步挖到了木匣。此时,有学生质疑:既然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村子了,科利亚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埋下木匣,尽快离开村子呢?从家门口量十步埋下木匣不是在耽误宝贵的脱险时间吗?能不能找到更好的位置,科利亚四年后回家更容易挖到木匣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一起合作,与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激烈辩论。课件中人物、木匣子可随鼠标移动,辩论各方运用课件演示阐明自己的理由,深入理解了课文。媒体交互性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勇于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猜你喜欢

课件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