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的学习倦怠
2009-06-24杨爱
杨 爱
一、学习倦怠内涵与表现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高中生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低落,负性情绪为主
学业倦怠的学生多伴有苦闷、寂寞,忧郁,失意,不安、愤懑、痛苦,嫉妒等情绪。负性情绪,也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少量适度的负性情绪,对人是有利的。比如,适当的苦闷和寂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适度的嫉妒和不满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然而,大量的长期的负性情绪郁积在心里会使人失眠,憔悴,精神不振,思想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悲观乃至于抑郁,最终会给身体和心灵带来较大损害。
(二)行为偏差
学习倦怠的学生行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逃避和退缩等不良行为,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神气、热情与激情,身体困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严重者还容易感到学习乃至生活乏味,厌倦学习和学校生活,出现逃课、不听课或上课睡觉等行为,逃避学习活动,对学校课业漠不关心;拒绝接纳老师,将老师视为没有感情的人,对老师、家长和周围事物持消极、冷漠、反感甚至对抗的态度。
(三)自我评价低
学习倦怠者自我评价偏低尤其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在其它方面也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
二、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内在动机不足,学习兴趣缺失
在从小“十年寒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育中,部分学生从小到大认为学习只是寒窗苦,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成为人上人,可这一目标太模糊也太遥远。而到了高中,学习的强度和压力日益大,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在周而复始的机械劳作中,内在动机不足的学生学习更容易倦怠现象。
2、个体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本身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相关,具有某些不良人格特征,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低,情绪的稳定性低、高焦虑、外控信念低等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等,这类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3、习得性无助
高中的学习中考试过于频繁,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分数的重视更多的是给学生的挫折体验,偶尔受到一点挫折,可能有助于学生养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有助于意志的磨砺。而挫折过多,经常性的挫折则会使人沮丧、烦恼、厌倦、气馁、绝望。习得性无助是学生产生倦怠的重要原因
(二)客观原因
1、学习压力和强度太大
学习感到的压力主要是学业压力和与学业有关的压力,比如学科多,学业难度大,教学速度快,各种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压力大;教师的过度要求与批评有压力;家长期望过高会造成压力;同学间的竞争竞赛也会产生压力。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一些学校和学生总是加班加点,延长学习时间,加大学习强度,学生自己常常违背生理变化规律,该休息时不能休息,该学习时只能是强打精神,结果让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下降。
2、学习环境不适。
物理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不适,也容易引起学生倦怠。此外,心理环境也很重要,紧张压抑的心理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还有,教师不当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方法。如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呆板,枯燥乏味,教学方式生硬,都会导致学生失望、悲观和厌学。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倦怠。
三、对策分析
(一)目标合理,体验成功
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业目标,有了目标大学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难以实现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低没有成就感,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设立近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短期目标,在不断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成功的体验中找回自信,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科学用脑,改进方法
了解大脑机能,学习科学用脑的方法,克服大脑疲劳。同时要做到体脑结合与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放松,以保证脑功能的恢复,提高学习效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研究学习方法,构建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进成功的学习,丰富成功体验。
(三)调节情绪,合理宣泄,
改变认知,多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通过调整自己对事情的态度,调节情绪。
想象放松,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冥想自己进入大自然的美境,冥想听到小溪流水、小鸟鸣叫,看到彩蝶飞舞,自己自由自在在沐浴阳光,或冥想在海边日光浴,听海涛波浪等,以舒适的环境达到身心放松。
用宣泄法舒缓压力。受挫以后,如果采取可控的、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宣泄受挫折后的紧张心理,对恢复心理平衡十分必要。在紧张状态下,情绪和情感的宣泄也是必要的,当然宣泄一定要有节制,应注意方式、方法、时间和场合,应尽量不影响别人。
暗示法,面对压力,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来调节。比如,自言自语地说,“振作起来,还有希望” “天生我才必有用”等。通过语言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可以舒缓压力,转换心情。
(四)正确归因,找回自信
对成败客观、正确归因,不盲目自责。多角度看问题,在挫折和失败中看到光明的一面,善于发现事物新的意义和价值。多鼓励自己,通过积极评价找回自信。
另外,在学生自我努力的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中我们也要一改苦学的观念,努力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切实为高中生减压,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曾玲娟.解读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
2、茅育青.学习的倦怠之原因与对策研究.心理学报.2007,3
5、徐长江,时勘.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 心理科学进展.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