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
2009-06-24吴会珍
吴会珍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语言交际的学习活动,是有效地学习方式之一。本文阐述了教师在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学;合作学习
对许多中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入学层次较低,英语课时偏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要想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必须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实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和知识发展能力,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作学习是有效地的学习方式之一。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倡导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方式促使学生之间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1] 合作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注重调动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性和内在动机及协作意识,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途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交往和审美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多数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与现代英语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机会接受社交技能的培训。为了适应教育的社会化,培养与需要合作意识和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相一致的人才,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中职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言交流和写作实践活动,共同完成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完成练习,然后以不的方式展示其成果。
一、合理创建学习小组,为合作学习做铺垫
分组和分工是合作学习组织的保证。学习小组的编排不能随意,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让具有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并使每个小组的层次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小组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记录发言、把握讨论方向的记录员,有负责代表小组发言的报告员等。只有经过精心组织,学生才能明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自的努力和大家的通力协作。[2] 只有经过合理分工才能避免“一言堂”的现象。
二、加强组织与引导,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在创建学习小组后,应根据教学的要求适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但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加强组织和调控。
比如,辩论就是英语教师常用的一种小组合作形式。辩论可以使学生体验互动、自主、开放和合作精神,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思考、判断以及表达等能力。所以在进行Unit 10Computers 教学时,笔者就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四人一组的辩论活动,辩题是The computer plays an active part in our daily life。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如网络、报刊、杂志等,开阔其思路,引导他们深度挖掘题材内容,激起辩论的动机和热情。因为辩论需要将知识加以整合并综合运用,难度较大,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使学生熟悉辩论的流程,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方法、原则,使学生学会筛选整合信息,避免小组合作处于无序状态、在合作中盲目操作。
同时,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为他们提供有效地指导,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辩论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对小组进行有效评价。辩论后展开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有效评价标准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对于他人的成功之处予以肯定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本组论点进行英语写作练习,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综合考虑教师和同伴的反馈建议,修改自己的论点,在修改的过程中,笔者还提醒学生在准确表达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多地使用新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努力提高语言敏感度。所以在整个辩论、讨论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实践,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同时在合作中,学会了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互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John, D.W.& Johnson,R.T.﹙1999﹚.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M]. Boston:Ally and Bacon.
[2]范蓓蕾.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怎样“合作” [J]. 语文建设,200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