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答“三步九法”

2009-06-24贾登炜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诗题全诗读诗

贾登炜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是高考试卷中学生解答的难点与畏途,纵观近年高考古诗鉴赏主观试题的鉴赏要求,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面对一道古诗鉴赏试题,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古诗所固有的特点与规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既能想得清楚,又能答得明白呢?笔者根据多年指导复习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出了有助于学生逐渐认识古诗特点,逐步了解古诗鉴赏方法,进一步掌握古诗鉴赏规律,贯之以反复训练,进而便于快捷解答的“三步九法”。现以2007年全国II卷第12题《新晴野望》(下文简称《新》诗题)为例,略述之。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步:读诗以明类。

读懂古诗,是鉴赏解答试题的基础。读懂一首古诗,要尽量做到“四读”,即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和读诗句(即读懂诗家语和炼字句),并能串译全诗。“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其实读懂诗的过程,正如与陌生人交往而逐渐熟悉的过程。读诗,先要读诗题,是因为诗歌标题或交待诗人写作缘由,或交待诗人写作目的,或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或直接表达写作对象与写作场景。如《新晴野望》就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场景与对象:初夏乡村,雨后天晴,诗人“新晴”极目眺望所见。读诗,二要读作者,力求“知人论世”。近年高考命题选材上,呈现出一个大体趋势,往往是名家的非名诗(是指一般不入选中学教材或不为常人所称道者,又不在中学生阅读视野的诗歌)和非名家(是指一般不在中学教材或不为人所称颂,也不在中学生阅读视野的诗人)的名诗。著名诗人中学课本经常出现,因其特殊经历和特定的诗歌内容,形成特定的风格,如盛唐王维长于山水田园诗,形成含蓄生动、恬静闲适,诗画一体,用语清新的风格。对于名诗人的非名诗,平常复习要指导调动运用平常识记的诗人风格方面的知识,以便读诗解答时能直接套用,便于解读。三要读注释。要引导学生重视诗后注释,养成结合注释仔细解读全诗的习惯,因为诗后注释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暗示背景;二是解释重点字词、典故。四要读懂诗句并串译全诗。要读懂诗句,就是要读懂中国古诗语言变形的诗家语和炼字艺术。古诗中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份等诗家语,常常是为了格律与音韵美而形成的独有的语言组合规律,这些地方往往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因为这样的诗句常常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像与再创造的空间,学生了解了诗家语的组合规律就易于迅速进入诗歌语境。如《新》诗的第五句“白水明田外”的“明”就改变了词性,是“闪动、明亮”之意,并巅倒了语序,应为“田野外面银白色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显得比平时格外明亮。而第三句“郭门临溪口”,既要补成份,还要调语序,意为“(诗人遥遥望见)临河渡口的城门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诗人特别重视,使全诗增色不少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和表颜色的词,或成为诗眼,或使诗句生动传神,或增强诗句的感染力,多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如《新》题诗第三联中的“明”与“出”,就是考查品味关键词语含义与表达作用。在四读的基础上,已基本有了读懂诗的整体意识,再串译全诗,则益于从整体把握诗意,也利于局部解题,如《新》诗题第(2)题就须联系诗题,紧扣“新晴”解答,还须结合全诗内容,尤其是第三联的静态画面,不能只简单看尾联的动态场面。

明类是鉴赏古诗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古诗题材的类型。近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试题,从体裁上看选取的大多是律诗、绝句和小令,多是篇幅短小的古诗。从古诗的题材看,则分别有如下类型: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感怀诗、长亭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和哲理诗等,其中写景抒情诗入选频率高(06年8首,07年13首,08年仍占很大比重)。平时复习训练中应指导学生分类了解掌握熟悉常见古诗题材的意象特征、风格特点及主要表达技巧等,便于对号入座,避免“瞎摸锅”。如山水田园诗主要意象有: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风格特点有: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之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而07年《新》诗题,学生依据“原野、渡头、村树、田外、山石、农月”等意象可立即推断为田园诗一类,同时根据“农月”、“倾家”、“南亩”等能感悟到农忙季节农家之乐。

第二步审题以辨型

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奏。“磨刀不误砍柴功”,面对一道鉴赏试题,审题就是要审清题干,就是要通过辨析题干、研究命题的设问角度,力求“对症下药”。从近年古诗鉴赏题的命题角度看,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诗歌词句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而平常审题训练就是要指导学生研究命题者所问是关于古诗的哪个方面,是问意象或意境方面,还是炼字方面的;是问思想感情方面,还是表达技巧方面的;所问是关于全诗的,还是某一句的。审清了角度,辨明了方向,还须熟悉设问的类型及其思考的步骤和答题方法。

辨型,是准确全面解答的关键。辨型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鉴赏设问类型,揣摩研究设问的方式,并根据不同的考查角度,思考采取不同的思考步骤与答题方法。研究近年高考诗歌主观鉴赏题,我将古诗鉴赏设问类型主要归纳为九种:鉴赏形象型、鉴赏炼字型、鉴赏诗眼型、鉴赏意境型、鉴赏语言风格型、鉴赏表达技巧型、理解诗句意义型、评价观点态度型和比较鉴赏型。针对九种不同的设问,只有指导学生切实熟悉这九种设问类型不同的思考步骤与解答方法,方可全面准确地解答问题。分类各个击破,应试方可从容作答。这里,以《新》诗题为例仅就鉴赏炼字型与鉴赏意境型及其思考步骤与解答方法予以说明。《新》诗题第(1)题属鉴赏炼字型,其提问方式是:“第三联上下句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提问变体为: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或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思考步骤与解法要点是:○1先表明自己的看法;○2准确地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分析所描述的景象;○4点出该字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点明该字锤炼的好处。《新》诗题第2题属意境鉴赏型,其提问方式是:“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问变体是: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这首诗中某句,这样写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其思考步骤与解答要点是:○1抓住诗中主要景物(意象)词语,忠实原诗,展开联想,运用自己的语言展现描绘诗中的图景画面;○2用一句简炼的话概括主要景物所创造的意境氛围特点,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等等,要能体现景物的情调与特点;○3要根据意境氛围特点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能体现意境的内在情感,或依据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读懂古诗内容,明确类型,辨明题型,了解思考步骤与解答要点的基础上,就可指导训练学生综合对各方面的理解去做准确地分析与解答。

第三心连而笔缀。

心连,就是读诗明类、审题辨型基础上按图索骥,以法解题的操作分析过程;按照题型及设问方式、思考步骤与解答要点,调动积累,展开联想与想像,对试题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与解答。一句话,就是要按所问活用九法,想得清楚。仍以《新》诗题为例分说。由《新》诗题第1问分析得之,此题是鉴赏炼字型。可依上述步骤、要点,逐步训练其分析操作过程。第一步,表明看法。第二步,准确解释。第三步,描述景象。第四步,点明好处。由《新》诗题第○2问分析得之,此题是意境鉴赏型。亦按上述鉴赏意境型思考步骤与解答要点,训练分析操作过程。第一步,抓住景物,描绘图景。第二步,概括特点。第三步:分析好处,尾联突现回应诗题,所绘农忙景象是因为雨过天晴才出现的;尾联描写农忙场面,是给前面所绘的静态画面增加了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富有了活力。至此,全面准确解答,是完成了调动知识积累,按照合理方法,展开联想想象,分析解答的心理分析过程,其肯綮之处,是要将心理分析过程按照试题所问角度及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

笔缀是准确全面解答古诗鉴赏题收尾工程,是要害所在;就是要指导训练学生,当拿到一道古诗鉴赏题时,要读诗以明类、审题以辨型,在展开分析的基础上,紧扣要求,整理思路,把所问的内容想清楚了,再明白的用笔表达出来,形成书面答案。从而形成《新》诗题第一问答案:最精炼传神的字分别是“明”和“出”,诗人这里用“明”和“出”充分显示了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在太阳的照射下“碧峰”秀出,更富有层次感。形成《新》诗题第二问答案:尾联描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田野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1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睛”,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2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了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三步九法”,第一、二期复习中,应按部就班,分类按照“读诗以明类”、“审题以辨型”、“心连而笔缀”的顺序全面训练,力求熟能生巧,运用九法,从容解答。冲刺阶段,可简化为“读诗带类”、“ 辨型知法”、“笔缀成文”的程序,以期收举一反三、事半功倍、自如运用之功效。

猜你喜欢

诗题全诗读诗
读诗偶得
读诗质疑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劝学
小鸟读诗
诗题漫议
明诗制题之叙事*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