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直面的残忍

2009-06-24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辛德勒杀人

吴 非

剧本《辛德勒的名单》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无论从语文教学还是从人文教育的角度看,都显示出一种进步,很有必要。教育应当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这样一些反文明、反人类的暴行。

可是,听说有位教师把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了十几遍,我感到不解,这部电影,我看过一遍。虽然有些情节没看清,但我无法把它再看一遍,我不愿自己的感情再经受那样的折磨,我的健康也不允许自己再去看一遍,虽然它是当代电影的经典屠杀、殴打、虐待,剥夺人的全部尊严,逼迫人像牲畜一样地苟活着的,竟是一个产生过歌德和贝多芬的民族这种人间悲剧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对文明的嘲弄,实在令人窒息。在我,它不可能像其他文艺经典一样,令我百读不厌、百看不厌

我厌恶战争,厌恶杀人,更厌恶把杀人当作游戏,当作娱乐。我没有看杀头的兴趣,即便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在中国,看杀头未必是为了“平愤”,更多的意义,是表现或培养对生命的漠视。我以为,如果不是专业工作者或是研究者,不要反复去看那样的电影。我对当今宣传部门层层控制下的各家电视台没完没了地放映血腥暴力的影视剧一直表示愤怒。

1983年,《新闻联播》曾经播放过杭州处决某“公子”的镜头。一声枪响,“公子”栽倒在地,这个镜头并没有平了我的“愤”,倒是让我感到震惊:怎么能让电视机前的孩子们看到这样真实的镜头呢?所幸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事发生了。在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和其他一些专制国家,处死犯人是要让孩子们到场观看的,这叫做“教育”;中国过去则是“杀一儆百”、“杀头示众”,还有“枭首示众”。不过一百多年前,首都的杀人场还可以设在菜市口那样热闹的地方,一样的“观者如堵”、“万人空巷”。然而,喜欢看杀头的民族是没有自尊也不可能有前途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注入善良和仁爱,无论如何,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因为闻到血腥气而兴奋。教育者应当有这样的思考:要让下一代人记住,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不堪的一页页,如果我们没有人性、人道主义的教育,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教育史的反思,那残忍的一切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重演。最近和德国问题专家杜文棠教授谈到这个现象,他说,法西斯认为自己的民族太优秀了,文化太伟大了,看不起其他民族,致使很多普通德国人也被希特勒迷住了。

我不是回避那血与火的过去——想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它们反而会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自己。张纯如的自杀,估计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曾以全部精力调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女性无法摆脱那些惨绝人寰的画面,她可能无法相信人间有那样的罪恶,她原来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毁灭了。残忍者不止杀了人,而且会把这样的残忍刻在人的记忆里。为了捍卫正义,正直的人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也是我们必须憎恶法西斯主义的原因。每次在网络上看到愤青网民们扬言要“杀光日本人”、“血洗东京”等等,就感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人道精神的缺失。二十世纪,军国主义的日本和纳粹德国给人类留下耻辱的记忆,其他一些极权国家也同样践踏过人的尊严,不管法西斯主义在哪里存在,它都将给人类带来危害。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让中国的教育中再有野蛮的一页,不能再有残忍无情的教育。

摩罗写过一篇《这些人已经是人了》,一个小故事饱含理性的思考和对良知的召唤,这篇短文曾经感动过许多青年。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二战之后,人们对战争罪犯之所以没用纳粹或是日本侵略者的方式还以牙眼。是因为一边虽然是残忍的野兽,可是另一边是站着的人。

永远不要再有对任何人的“残酷无情”,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法西斯主义辛德勒杀人
绑架杀人潜逃24年终落网
可怕的杀人风
蒋 氏 独 裁
中国抗13与二战的开始
可怕的杀人风
中国的“辛德勒”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国家尊严与人的尊严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