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政府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之思考

2009-06-23李代红

继续教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人才专业

李代红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补充、更新、拓展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问题事关民生,并将教育问题放在了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分别将教育问题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部分里,现在放在社会建设里,表明教育问题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也反映了党中央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中对教育的新思考、新认识。”

一、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性质

就新时期继续教育性质来说,一是创造性。从其与社会经济关系而言,它属于创造性教育,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都需要教育作为历史发展的助推器。在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知识经济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人才的竞争。因此,创造性显然是继续教育最基本的属性。二是全面性。从人才质量观来看,继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级创造性人才,而且还需要各种各样的高素质的人才,即使高级创造性人才,也需要接受“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忧患意识、现代意识,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为责任感,而继续教育正是培养这种人才尤其是高级创造性人才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三是有组织性。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继续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和施教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统一。四是公益性。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当然作为教育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也不例外。五是网络化。现在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初步形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

二、政府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

继续教育工作应当实行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归结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社会参与、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管理运行机制。政府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的作用为:

(一)依法实施继续教育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编制继续教育中、长期规划,把上级的法规制度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综合使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形成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合力,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参训动力,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严抓教育质量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继续教育的说服力。政府部门会同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强化意识,从研究把握继续教育的规律人手,逐步摸索和建立质量管理办法,多、快、好、省地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

(三)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学分制,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过程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评估。加强统计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整体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

(四)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继续教育的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继续教育的相关管理工作。

(五)支持和保障政府公共政策对继续教育的保障程度

(六)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同时制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对继续教育投入的政策,提倡个人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在我国各级财政尚不宽裕的情况下,除保证财政给与必要的经费支持外,政府应当制定倾斜政策,建立起社会化的继续教育融资机制,特别要为建立各级继续教育基金开绿灯。采取国家投一点、受益单位出一点、继续教育对象拿一点的办法,筹办继续教育基金。目前各级财政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还很少。这就造成继续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地区和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多,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及时快捷,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科研贡献大,继续教育投入和产出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公共政策的利益导向、分配、调控的功能在继续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亟待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单位、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在部门预算中安排继续教育工作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相关规定,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在重大项目中拿出一定份额的项目经费用于培训人才,使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三、继续教育与社会公平

(一)继续教育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

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本身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达到社会公平。

(二)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为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

提供平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专业技术人员有依法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政府作为宏观调控部门,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就应该为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平等地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实现继续教育的公平,政府还要做到: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对施教机构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在继续教育的重大政策和改革举措出台前,应广泛地征求民意,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促进企业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引导企业继续教育工作走向深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引导企业广泛开展企业继续教育活动。针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教育动力不足、资源匮乏、信息不畅等问题,加强指导扶持,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等服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在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建立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机制。在制定规划时,通盘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帮助他们培养急需人才,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协调发展。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和掌握的继续教育公共资源,面向社会各类经济组织、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平等开放。

政府不断加强对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加大倾斜支持力度。统筹不同区域之间继续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在政策及重点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必要时设立继续教育工作专项,支持这些地区的重点人才需求和重大工程建设。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研班、组织专家咨询活动、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倾斜。

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人事部会同有关地区和部门每年组织10个左右对口支援培训项目,为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培训50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省份面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开展对口培训项目。继续组织留学人员和高级专家

“西部行”、“东北行”、“中部行”,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活动。在总结对口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做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为新疆培养2000名左右业务精、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同时,在总结新疆特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西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特培工作,实现制度化,使特培工作成为加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王红军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人才专业
人才云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