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支教:一举双赢的教师教育改革举措
2009-06-23李思殿
李思殿
提要:1997年以来,忻州师范学院在农村中小学大规模实施实习支教,取得了大学生欢迎、受援学校获益、地方政府支持的多赢效果,探索出一条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新路。2007年底,学院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本文回顾忻州师院长期大规模实习支教的改革实践,探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实施关键环节和需要继续完善的内外部环境,以期为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推进国内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师范教育;实习支教;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理论基础
1997年以来,根据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地方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忻州师院积极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长期坚持大规模实习支教,先后派出24批13 000余名本专科生到11个县市的560多所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我院实习支教具有起步早、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显著特点。取得了大学生欢迎、受援学校获益、地方政府支持的多赢效果,受到国务院、教育部、省市领导和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形成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2007年底,我院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和两个特色专业建设任务。目前,国内师范院校正在根据各自实际,积极探讨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的具体途径。全面推进实习支教改革是中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上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重大改革,对推进国内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我院长期大规模实习支教的改革实践,探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实施关键环节和需要继续完善的内外部环境,以期为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
一、实习支教的改革实践
1997年我院在专科层次上实施实习支教综合改革,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改变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差的状况,将原来6~8周在城市地区的“跟岗”教育实习改为20~22周到农村中小学的“项岗”教育实习;二是缓解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低下的矛盾,同步达到顶岗实习和扶贫支教的目的;三是为师范生提供了解省情国情和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实践平台,进行现实的思想政治和艰苦奋斗教育。
我院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后,秉承“厚学启智,修德树人”的校训,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经过充分酝酿准备,于2006年初决定将实习支教扩大到本科层面,并及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第一,校内总课程模块、总课时及总学分不减少,以确保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全面素质培养;第二,实行“512”人才培养方案,即安排5个学期校内学习(理论课程),1个学期实习支教(实践课程),回校后再安排2学期的针对性培养提高和发展课程;第三,优化整合、适当前移教师教育类课程,增设“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基础教育案例研究”等内容,实习支教前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考核,教师教育的实践内容和案例研究则安排在实习支教和本科论文期间完成;第四,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方法手段,建设学生充分参与和实践的大学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学院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学生在校内7个学期期间可增加大约500个课时,部分用于安排实习支教期间的课程,部分用于延长本科论文实践时间;第五,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及科技创新活动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实践教育思想贯穿课内外和校内外。
12年来,通过实施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我院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献身农村基础教育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学院8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地方基础教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骨干,涌现出首批实习支教生全国优秀教师谢晓丽和扎根农村任教11年的冯振霞及优秀西部志愿者王永波等典型代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大规模实习支教,地方师范院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六个关键环节。第一,牢固确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根本办学宗旨,学校领导班子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第二,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使实习支教成为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核心组成部分,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的全方位改革。配套开设基础教育案例研究专题,为实习支教归来的学生提供反思、完善和提高的机会。第三,地方政府的高效组织协调和经费支持是大规模实习支教的关键。经过充分协商,我院与11个县市达成六年的合作协议,学院每年拿出100万元,各县市政府拿出大约1.5~2倍的经费予以配套支持,纳入各自年度财政预算。第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教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必须及时到位。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实行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管理为主、学院管理为辅的办法。学院在派出高水平专职指导教师的同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聘请了567位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效利用了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发挥了校内校外两支教学管理和指导队伍的作用。第五,实习支教岗位主要用于弥补受援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缺陷,开设农村学校急需的英语、音、体、美、历史、地理及计算机等课程,减少农村学校实际存在的代教和临时教员,减轻部分正式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第六,形成大学生实习支教与农村教师培训良性互动机制,逐步增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自身的造血功能。目前,我们正在免费为农村教师开设中文、数学和英语培训班,帮助受援学校开发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学院一市县教育局一受援学校三级实习支教网站。
二、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
在大规模实习支教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改革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六点理论基础:第一,实习支教的认识论基础是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毛泽东同志“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真理的终极源泉和掌握真理的最有效途径。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大学应该自觉地在最大程度上实施实践教育,满足青年学生强烈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而目前国内大学教育的现实恰恰表现为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课堂参与和实践的程度偏低,造成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薄弱。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而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尤为不足。师范院校大学生是职前培养的对象,上大学之前没有做教师的经历;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不可替代性,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并大幅
度延长实习时间,以岗位实践的形式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二,实习支教的教育论基础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和师范教育下乡思想。陶行知先生说过:“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师范生将来要做的事情是在基层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必须置身中小学真实环境,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并主要在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与那里的中小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没有什么别的形式可以代替教师岗位实践。如此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实习支教之所以能使师范生提前适应教师工作,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就是师范生在岗位实践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师范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形式。大面积推进实习支教,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是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思想在现实条件下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创新实践。
第三,实习支教的教师教育理论基础是师范院校培养经过实践检验的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办学目标。“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标准是师范生毕业之后能直接胜任中小学教师岗位职责。传统的师范本科教学计划只安排6~8周的教育实习,在完成听课、助课和试讲之后,一般每人能安排2~4次讲课已很不容易,很多实习生根本就没有登台讲课的机会。近年来,部分师范院校甚至采取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撰写实习报告的做法,这种“放羊式”的教育实习其效果更无从考察!显然,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岗位实践环节缺失。而岗位实践应该安排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而不能留到师范生毕业之后,否则师范院校就没有完成培养‘‘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全过程,输出的毕业生就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社会产品。组织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以“顶岗”形式进行实习支教,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师范教育模式中岗位实践环节缺失的弊端,有效实现从大学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过渡。按照“基础养成+岗位实践+提高发展”的基本环节,完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才可能达到培养“毕业即合格”、即可直接聘用的基础教育师资的目标。
第四,实习支教的社会学基础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文化教育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其根本障碍在于农村教育文化落后和人才匮乏。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的校舍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民孩子可以免费上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由此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大量流失、甚至人走校空的状况。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选择在农村學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为新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大规模推进实习支教恰逢其时;即使将来农村教育发展了,岗位实践作为教师教育的必经环节,也必须通过政府行为在中小学长期实施。
第五,实习支教的德育论基础是德育的实践性本质。与专业教育一样,德育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而非理论过程。对学生的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实践感悟才能转化为其内在素质。行教胜于言教,做教胜于说教,就是这个道理。实践证明,大学生带着对农民、对农村、对兄弟姐妹的深厚感情参加实习支教,与那里的师生同甘共苦完成教学任务,认识了国情,培育了爱心,升华了品德,锤炼了意志,学会了脚踏实地。仅仅一个学期,他们由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从容的中小学教师,这个变化在大学校园内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实习支教开辟了在艰苦实践环境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集师德师能、思想政治和艰苦奋斗教育于一身的实践教育过程。
第六、实习支教的教育功能理论基础是实现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长期以来,国内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联系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存在两张皮现象:尤为严重的是,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离基础教育越来越远,师范毕业生对农村艰苦条件下基础教育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差。然而,脱离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没有出路,脱离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范教育有悖于其历史使命。实习支教构筑了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密切联系的桥梁和合作平台,师生亲历和创造了大量鲜活的基础教育案例,为师范院校参与、研究和引导基础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通道,同步达到了培养未来教师、服务基础教育和丰富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内容的目的。支持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是师范教育服务社会的首要途经,也是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
三、实习支教需要完善的内外环境
如上所述,实习支教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师范院校本身,超出了教育单一领域,成为政府和民众共同关注的民生议题和社会课题。大规模、可持续地推进实习支教,使其成为一项稳定的教师教育制度而非权宜之计,推动教师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继续优化师范院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从外部看,需要进一步明确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受援学校各自承担的责任。培养优秀基础教育师资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提供教师教育的实践岗位中小学责无旁贷。根据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是实习支教的桥梁和关键,省市负有指导协调责任。建议尽快制订《实习法》,使实习支教成为政府、大学和实习单位的自觉行动,才可能大规模、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大规模实习支教必须有严格的安全措施、组织管理和必要的经费支持,需要各级政府将师范生实习支教纳入基础教育的保障范围,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为确保师范生生源质量和支教学生的能力素质,应该在地方师范院校尽快落实师范生免交学费政策,明确师范生实习支教的责任。从内部看,高师院校急需建立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师范教育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目和本质特征,具有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双重特点。如何遵循教师教育规律,重构教师教育程序,同时确保学科专业含量和师范生发展潜力,形成教师教育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密切衔接、彼此结构协调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教师教育界正在积极探讨和实践的重大课题。这样的模式只能来源于实践,也只能在对实践的理性探索和反思中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