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2009-06-23张德江
张德江
摘要:本文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分析梳理出教法中的五个过多与过少和学法中的六个过多与过少,同时提出了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问题,从而说明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改革传统的质量观和教学观为主要内容,探讨了教学观念的改革;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3条原则、5项理念层面较宏观的教学方法改革和12项操作层面较具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既要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要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这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
一、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教法中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
(1)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但是一门课满堂灌、堂堂灌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教师的启发式与学生的参与式体现得远远不够,学生被动听课,训练的是求同思维,其求异性思维被大大地压抑,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
(2)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
(3)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过多地存在着一本教材、一份讲稿、一张试卷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局限于教材,引导学生大量查阅、广泛涉猎不够。
(4)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基础教育中的應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为主,形成了较普遍的重分数、轻能力倾向,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
(5)书本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多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2学法中的问题
与教法中的问题相对应,学生在学法中也存在着六个过多与过少问题。
(1)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很多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依赖性过强,自我发挥不多,主动钻研不够,独立学习能力不强。
(2)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按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标准,学生只要能读懂教材内容,听懂教师的讲授,自己的理解与书上写的、教师讲的相同,就是学会了。训练的是求同性思维而不是求异性思维。
(3)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围绕着学过的内容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习向前推进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步骤。然而在学生中勤于思考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的人过少。学生在学习中不肯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这本身就是学习中的一个大问题。
(4)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继承性学习是必要的,然而,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要更加强调创新。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层次的转变,创新性学习很不够。
(5)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学习需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内在动力,真正地钻研进去,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然而,真正带着兴趣学习的学生为数很少。
(6)在学习标准上,共性过多,个性过少。学生之间的学习要求往往是整齐划一,完成相同的作业,要求有同样的答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优化自己,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教法与学法问题,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上述问题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助长了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与风气,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而不习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指的是一部分学生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练习这些基本环节,或者没有做,或者做得不够,主要是学习不下工夫。缺乏学习的消化、理解和巩固的过程,难以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入口处所写的那句话:“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知而不识是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知”表示对信息的接收、获取和储存,而“识”则意味着识别、判断、分析,是对信息的消化和处理。“知”是接受别人的东西,体现的是传承性;“识”是自我加工和运作,体现的是创新性。多年来我国大学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传承性教学为主,重“知”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文而不化是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在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中,较多地存在着“文而不化”的现象。过多地注重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学生背会了一些条文和知识点,但是精神的引导与素质的养成还很不够,还没有转化为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就要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应大力呼吁并提倡: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
二、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改革教学观念。
1改革传统的质量观
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这就是质量观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质量标准不同。我们确定质量标准,要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要与时俱进。
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可以远离社会,学生毕业包分配,所以可以在学校闭门读书,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和记忆知识为主,讲台上讲得明白不留疑点就是好教师,课堂里听得明白记得牢固就是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考试成绩好。这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的计划经济下的质量标准。
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学生要经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再以学校自己的考试分数为准了,而是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认可程度为准。用人单位看的不是毕业生在学校考场上考了多少分,而是在实际岗位上能干多少事,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这样一来,人才质量观就要相应地由过去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综合质量观,也就是要看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情况,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体现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下的新的质量标准。
按新的质量标准,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不是高水
平的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启发激励学生,不注重传授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以至不管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掌握狭窄的专业知识,不注重锻炼能力,不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不是高质量的学生。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激励式、参与式的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对学生高度负责,针对社会需要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的教师,是既傳授给学生重要的知识、又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一名高质量的学生应该是既刻苦学习又善于学习的学生,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是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的学生,是讲责任、求创新、会合作的学生。
2改革传统的教学观
从事教学工作,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一根本问题,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上实现相应转变。
(1)在教学理念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以生为本转变,由单纯的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状态,正视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
(3)在培养模式上,由注重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4)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由滞后于时代发展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注重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及时代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5)在教学要求上,由考查对知识的接受与存储向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更在于使学生能够会学;不仅在于给了学生多少思想,更在于激发学生产生思想。
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宜,需要甄别和选择。选择教学方法应坚持下列原则;
(1)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2)与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3)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理念层面较宏观的教学方法改革
(1)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一门课中,到底是应该把学生教的没了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在一门课中,到底是应该学的没了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思考、研究与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是高质量的学习过程。有问题不一定有创新,但提不出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学风。
(2)注重培养兴趣。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不主张“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主张培养和打造学习中的兴趣和乐趣,因为感觉上的苦或乐,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不同,学习的效果差异相当大。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目前大学生中比较多地存在着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内动力,成为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世界本来是一体的,只是人们为了认识和研究世界,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自然科学又被分为数、理、化、天、地、生等多个学科。可是世界本身并不因为这样人为的分类而割裂开来。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近几年一再强调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要适应这种综合化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后的知识和融会贯通的知识。
(4)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人才的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必须经过应用训练才能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内化及环境熏陶,才能转化和形成良好的素质。提高素质和增强能力也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而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5)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个老师最了不起的成就。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是以继承前人为基础。又是以怀疑否定前人为突破。例如,高斯对欧几里德几何的怀疑和否定,产生了伟大的非欧几何;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错误观念的怀疑和否定,经过科学实验的证实,产生了自由落体公式;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经典时空学说的怀疑和否定,产生了相对论。
3操作层面较具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1)实验实训式教学。对实验操作性及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在练中学、做中学。
(2)案例式教学。对结合社会或工程实例的课程,选择适当的案例,通过解剖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包括案例的编选、组织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三个环节。
(3)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论证方案,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并分析研究实验结果。
以上方法必须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对
于一般性课程,应注意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4)提问式教学。既有老师提问学生,也有学生提问老师。这种双向提问的情况可计入学生课程总成绩。如果学生提的合理问题,教师回答不出来,老师可视情况给学生加分。对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学校在教学效果评价、在评职晋级时也要给老师加分。
(5)开放式的内容。课堂的内容不要讲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让学生觉得这门学问已走到了尽头,无事可做了:而是要提出本课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6)无标准答案的作业。鼓励一题多解,不追求标准答案。对一些典型题,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启发发散性思维。
(7)组织讨论课。小班课都应组织一定比例的讨论课,可设定几个学生主讲,老师做总结。要提前确定主讲学生,使他们有查阅资料、充分准备的时间。大班课在课内讨论不易操作,可以提出讨论题,组织课外讨论。
(8)改革考试办法。一是改革试题的构成。限制选择、填空等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严控背定义、名词解释等死记硬背的试题。试题要以分析、综合和学生可自我发挥的题目类型为主。二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与记分办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情况、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要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避免期末考试中“一纸定成败”。鼓励学生就所学课程写出具有自己观点的论文,教师可根据论文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考试是重要的指挥棒,这两项办法的实施,即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方式,又可有效地减少学生考试中的舞弊现象。
(9)改革实验方式与内容。限制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减少单元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组织好开放型实验。
(10)課程设计、毕业设计尽可能在实验室中完成。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积累知识应用的经历,避免纸上谈兵的设计。
(11)注重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的组织与开展,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得到更好的体现,因而其收获与提高往往比课内学习还要明显。
(12)成立专业或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选聘多位校外的同行专家参加,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与建议,以最有效的方法,选最有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代需要。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和能否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克服在教师和学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习惯,需要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还需要克服很多学校生师比过高所带来的客观上的困难。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从现在开始的10余年内,应该是攻坚阶段,现在的在校生毕业后正是这场攻坚战的生力军。国家要打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场攻坚战,首先要求高等学校打好教学方法改革这场攻坚战,因为以落后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难以胜任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业的。因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必须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有效行动,形成浓厚的氛围,采取切实的措施,长期坚持,务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