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化建设的个性化探讨

2009-06-22谷桂华

活力 2009年4期
关键词:绥化市黑土寒地

谷桂华

一、城市文化建设和个性化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城市文化建设确切是指什么?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市民的精神风采,还是城市文化制度、城市的物质文明?从大文化观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结构。因此,研究城市的文化建设应该把这几方面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单独地去看任何一个层面。

(二)城市文化建设个性化。这种个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具体的历史基础;一是城市现实的发展条件。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通过自己特有的基础和现实条件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可以融合、借鉴其他文化,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移植。共性和个性是文化不可消失的两个方面,个性化发展恰恰是它的生命所在。

二、绥化市文化建设个性化的成功实践

(一)用“寒地黑土”个性品牌牵动全市的物质文化建设。“寒地黑土”是一个个性化的经济知名品牌。它是基于绥化市特有的地理资源优势而阐发并确立的。绥化市拥有位居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黑土地理优势,地理资源得天独厚。2004年绥化市政府率先提出发展寒地黑土经济这一战略思想,并开始倾力建设这一独具绥化特色的地方经济品牌。同年,绥化市被国家授予“中国寒地黑土特色物产之乡”,成功拿到了“寒地黑土”商标标志,并且成立了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在全省乃至全国响亮地打出了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的旗帜,使绥化市初步走上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特色农业的道路。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莫纳先生考察寒地黑土并提出“寒地黑土打造了世界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典范”。200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巩固和提升绿色食品大省地位”。2007年11月1日,绥化市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市,这是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绿色农业示范市,绿色食品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市(地)之首。“寒地黑土”也被国家授予“全国十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市寒地黑土品牌覆盖的产品达到8大产业、32个系列、138种产品。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会员企业达到110家,会员企业总资产达到100多亿元,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加工转化能力达到496.3万吨。寒地黑土供应商基地达到1 800万亩,连带农户50万户,拉动农民人均增收810元。到2008年10月,全市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已八次在国内外重要展会中大规模展出,“寒地黑土”作为黑土地区域性品牌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寒地黑土经济已成为绥化农民和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型经济,它牵动了全市物质文化的建设。

(二)用独具地方特色的个性文化推动全市的精神文化建设。从历史看,文化的发展进程包含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横向的开拓,二是纵向的继承。纵向的继承凸显着文化的传统和个性。绥化市十分重视个性文化培育,它下辖的每个市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文化,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肇东市国画、海伦市剪纸、绥化市北林区的风筝、庆安版画、绥棱县农民画、望奎县皮影、明水县篆刻、兰西挂钱等享誉中外,这些根植于绥化黑土地特色的个性文化品牌,推动了全市的精神文化建设。

(三)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绥化市制度文化的建设。绥化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如制定并实施了市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强化了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了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监管,实行阳光政务,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新闻发布会制度,扩大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这些改革措施,深化了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初步解决了政府部门林立与政府执行力不强的矛盾,对群众呼声较高的社会民生、教育等问题给予妥善的处理。绥化市初步建立了民主、法治、公开、负责的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全面促进了全市制度文化的建设。

(四)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全市的行为文化建设。绥化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广泛发展群众乐于、便于参加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全市规模的、具有个性与时代价值的文化活动,使全体市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成为他们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市民心态乐观、文明、进取,互帮互助、温馨和谐的市风民俗已初步形成。

总之,个性化的文化建设使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强,使绥化这座年轻的新城处处充满和谐、文明、先进、个性化的文化气息。

三、城市文化个性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一个城市的发展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文化就是重要的软实力,没有文化这种软实力就形不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这种文化的软实力往往是通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加以体现的,它创造、生产、传播、融会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和发展的社会能力,在精神世界领域陶冶人、激励人、慰藉人,增强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营造人精神上的安宁感和幸福感。因此,城市个性化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城市文化的软实力,使文化的软实力与创造力、活力、魅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壮大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处理好城市“小文化”和世界“大文化”的关系。要把全球化和地域化辩正统一起来,通过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使自己的地域文化去粗取精,升扬改造,使地方“小文化”同中华、世界“大文化”融合接轨,提升地方文化的文明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处理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必须借助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不能仅仅把文化视为赚钱的工具,它的经济效应要在满足人们健康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加以实现,脱离其社会文化功能而单纯追求赢利目标,势必使文化生产低迷化。文化是一种公共用品,具有公益性,要实现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加强对文化的社会管理。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服务于大众,倾听并回应大众对于人文关怀的呼唤,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和谐优雅、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要采取相应的社会政策,使社会弱势群体也能享受社会的文化成果,实现社会公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命质量。

(五)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以污染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为代价,要摆正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扭转为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美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绥化市黑土寒地
如何打击盗土
绥化
黑土地保卫战
国内首个“海水稻”寒地育种站设立
黑土公公
寒地芹菜育苗技术
我们的作品
我们的作品
寒地城市公共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