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模式与套式
2009-06-22张宏伟
张宏伟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以及语文教材的变革,带来了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近两年来,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与探索者的初衷相悖的是,许多老师由此掉进了“模式”的套子里爬不出来,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演变为定式与套式。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主观上消解了教学主客体的个性差异,与教学百花齐放的原则背道而驰。千篇一律只会抹杀教师独特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语文教学须慎用模式、远离套式,呼吁语文教师们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定式;套式
语文教坛这几年真是太热闹了!单说这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层出不穷!问题模式、发现模式、朗读模式、背诵模式、情境模式、训练模式、讨论模式、自学模式、网络模式……真是花样迭出!各种新鲜面孔粉墨登场,叫人应接不暇。在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上更是模式泛滥,似乎无模式便无创新,便是落伍、不合潮流。
其实,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有的老师见模式则取,不顾实际,原样套入课堂,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本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怎能用单一的模式去运作?课堂教学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一种模式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尤其是许多青年教师在众多的模式面前迷失了自我,一味地生搬硬套,“模式”便成了“定式”、“套式”的代名词,这更是违背了模式探索者的初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坛,理应百花齐放。为提醒广大同仁慎待教学模式,远离课堂套式,创造灵活多样的课堂风格,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我的几点体会。生搬硬套课堂模式只会消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对教学规律的背离。无论是对模式的借鉴还是创造,都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过去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显然难以适用现代教学,哈尔滨的中学适用的课堂模式就不一定适用于我们农村的中学课堂,在重点中学适用的也不一定能用到普通中学里去。学习、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学生的知识状况也就不一样。接受能力有别,学习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教学应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就要因地制宜,怎能一“套”了事?
去年我在高一年级任教,受学校委托到我校的艺术班教一个班的语文课,它使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而异,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同是讲授《项链》一文,在普通班完全可用所谓的讨论模式,而在艺术班就不能以讨论为主了,在那里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启发与提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预设的标准形式,力图用现成的模式去指导教学的做法,都难免捉襟见肘,只能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不利于教与学呈良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
千篇一律只会抹杀教师独特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有位青年教师在听一位名师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被其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于是,在他自己讲这一文时,便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所谓的朗读模式,而朗诵又不是他的长项,课堂上不仅没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氛围,反倒让学生昏昏欲睡,兴趣索然。我自己也曾听过不少的优质课,回来一模仿,感觉就完全变了味,不由感慨: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确实,教师的才识、学养有高之分,能力、经验有强弱之别。因此,对不同的教师来说,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就必须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的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教学文本的多义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解读,在教学中更会突破任何“标准形式”的束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各有各的招数和拿手好戏,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不会完全重复固定的教法。况且,课堂上时而闪现的灵感火花也会将模式、定式与套式一概烧毁。强求一律,让不同的教师都用一个套路去操作,无异于削足适履,得不偿失。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也违背了教育百花齐放的基本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不可重复。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姆雷特”,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进而形成教坛上百花齐放的理想境界。
一篇《胡同文化》,有的授者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全文范读,震惊四座,他意在引导大家去把握汪曾祺这京派作家的语言风味;有的老师长于分析,重点把握胡同文化的特征与精义,板书设计精美,观者无不深受启发,他意在引导学生去咀嚼文化的内涵;有的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容量地展现北京胡同的全貌,整个课堂都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也正是因为听到了风格迥异的课,学生才懂得必须用多种手段汲取丰富的知识,懂得要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懂得一个学习者要有包容性,兼收并蓄。而如今风行的教学模式,恰恰是将艺术变成技术,将个性化的劳动变成整齐划一的“正步训练”,这样的课堂何谈丰富多彩?又何来教育创新?消解个性,千篇一律,无疑会阻碍语文教学的正常发展。
在提倡新课程理念的今日,许多新奇的课堂模式为赶潮流,匆忙上马,闻者不问青红皂白,见模式便喝彩,这又更是推波助澜,助长了模式、套式之风的盛行。长此以往,语文课堂何处去寻生机与活力。我以为,语文教学,要慎用这些模式,要审时度势,恰当地运用。不能滥用泛用,更不能将模式当做套式与定式,否则,误己害人,影响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广泛读书,深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编辑/梁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