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陈出新 先文后语

2009-06-22陈中钰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网民语言文化

摘 要:近年来,网络新兴字“囧”在部分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语言中大量出现。目前,“囧”的使用已成为网络文化新风尚,并有从网络语言向现实口语发展的趋势。本文从追溯“囧”的历史来源出发,总结归纳了“囧”的用法,指出了以“囧”为代表的“翻新字”和“先文后语”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囧” 翻新字 先文后语

一、引言

“囧”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流行字之一,其使用人群主要为青少年网民,目前以网络使用为主,但是也有向现实生活口语发展的趋势。许多人以为“囧”是从现代网络文化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生造字,是网络流行文化求新求异的产物,实际上,“囧”的出现最早可推究到甲骨文时代,但在而后一段时间里,由于其字义与同源字“冏”差别不大,人们选“冏”而舍“囧”,因绝少被人使用而归于沉寂。“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网络文化流行字是当代网络文化对“囧”进行再次解读并赋予其新义的结果。这种对文字翻新解读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囧”从网络视觉文化的文本传播到向现实生活口语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先文后语”的逆流语言现象,值得我们探讨。

二、“囧”的出处和字义

“囧”最早可见于甲骨文时代。在甲骨卜辞中,“囧”多作为地名,且多与“米”字同现。如“米囧”,“王往以众黍于囧”,“在囧……”。因此,推得“囧”当为仓廪一类之物;又因为卜辞“囧”正像窗牖之形因而后来引申为窗口通明的光明之义,但是在甲骨卜辞中“明”和“囧”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另有一说“囧”为祭名,通“盟”,即“要誓于鬼神”[1](P1009)。

汉代许慎《说文•囧部》中对“囧”的释词:“囧,窗牖丽廔,闿明也。”把它作为一个象形字,像窗口通明,引申为有光貌,意思是“光明”。“囧”字后来衍生为“冏”。古代有词“冏冏”表示光明,如韩愈《秋怀》:“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和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及《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收录“囧”,而是以“冏”代“囧”,可以说,“囧”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归于沉寂。最近“囧”字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之势。然而,现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的“囧”却完全脱离了它本来的意义。“囧”在网络上的使用,最初的启示来自日本。说起囧的流行,必须要提到“Orz”。“Orz”是一种源自于日本的网络象形文字(或心情图示),2004年在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俨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次文化。这种看似字母的组合并非是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种象形的符号,在日文中原本的意义是“失意体前屈”,代表一个人面向左方、俯跪在地,“O”代表这个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的是脚。日本人最初在电子邮件、IRC聊天室以及即时通讯软件中广泛使用这个符号,表现他们失意或沮丧的心情。中国台湾的网民受到“Orz”的启发,用“囧”替换掉了“O”,使得日文中的失意体前屈的头部具有了更加写意的表情,写作“囧rz”。在网络文化中,“囧”的内小“八”字被视为眉眼,“口”被视为嘴。它的内涵是: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而在失意体前屈文化中,它的作用是前者;也常常表示郁闷的表情,或者用来形容一个人变态猥琐(“囧”这个字的表情)。

三、“囧”的用法

从网络上对“囧”的使用可以看出,“囧”主要作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多种句子成分;从使用频率上看,以形容词出现的情况最多。

1.形容词:

(1)女生跑步的时候很囧①。

(2)《铁甲突击》史上最囧游戏视频_TOM游戏

(3)《功夫熊猫》超囧字幕

(4)奥运囧图大全(组图)

(5)2008年风尚大典上造型最囧的十大明星

(6)午门囧事

(7)很囧的山寨DV机电视广告

(8)最新囧语10句

(9)非常囧的说!! 囧到家了

2.动词:

(10)囧客服务器自囧中……请稍候访问:)

(11)先囧下 不进球,就囧给你看

3.动词和形容词混用

(12)虽然不想,但囧还是成为了我的口头禅。于是每天就在“我囧了”或者“真囧”或者“囧”中度过……也许是念叨成真了,反正就真的很囧。但是到底在囧什么却不知道。

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囧”用作形容词时多表示“糗”“出丑”“变态”“奇怪”“不可理解”“怪异”等意思,作动词时有表示“出糗”“做怪相”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幽默、新颖的表达方式。一个“囧”字往往涵盖了许多意义,可谓“一言难尽”,它不是简单的“糗”,也不等同于另一网络新词“雷人”,而是多种词义的聚合。与“糗”和“雷人”不同的是,前二者的表达方式直截了当,而“囧”则更多依靠其象形特征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以图形化的符号性特点含蓄委婉地表达意义。在不同语境背景下的“囧”意义也往往有差别,听话人或接受者可以从中细细体味出许多内涵。并且网络交流双方也对这种“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表达方式乐在其中,这也是网络流行语模糊性、娱乐性的一个特点,因此,目前已经成为网络用语的新风尚。

许多网民表示,当面对一件比较突然、匪夷所思、难以接受的事情又无言以对时,也常常把“囧”当作语气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此看来,“囧”的发展有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四、“囧”字所代表的“翻新字”

新词新语的创造机制无非以下四种:为新事物造新词、旧词赋予新义、词义褒贬转化、外来语音译或意译新词。从这一划分点出发,“囧”应归属于旧词赋予新义这一类,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网络文化积累下的一种翻新字。正如上文所述,“囧”字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后来并没有进入汉语常用词汇而是归于沉寂,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最近一段时间“囧”的意义被翻新,才再度活跃在网络语言中。

以“囧”为代表的网络翻新字出现的原因何在?

首先,“语言学专家认为,汉语最具特点的是其‘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即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并有所依托,具有重意轻音的虚实感和以形写意的写意性,而不习惯从认识事物包含的所谓理念去建立抽象的法则。”[2](P152)中华民族具有发达的具象思维,所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趋向是: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笔形也从绘画式的线条变成由点和直线构成的笔画。总之,汉字在向抽象化发展。而网络语言的直观形象正是网民表象思维的体现。“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信息编码的过程有两种方式:言语的和表象的,表象编码适合于形象的具体的信息,它编码和激活较快,联想强度较高。”[3]当代青少年生长在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是卡通、动漫、电视、电脑、网络、电子游戏等,所有这些都表现为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在“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网民,在网络上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象形文字”——这就是视觉符号化新词“囧”。

其次,回顾早期汉字发展的历史,由于书写材料质地坚硬、文字笔画繁琐,导致了书写效率低下,所以人们崇尚书写言简意赅的文字,只记录关键词或者短句。这应该是文言文简洁凝练的原因之一。受网络客观环境的制约,网民们不能漫无边际地发表长篇大论,同时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快餐文化和休闲文化,崇尚简练、直接、随意、形象的表达方式。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与古代文言文的应用功能是契合一致的。而象形表义字“囧”的出现正切合了形象直观、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风格,一看即懂,令人不禁莞尔。“复杂性是新事物被理解被运用的相对难度越小,人们对新事物的肯定倾向就越强烈;相反,难度越大,否定趋势就越明显。”[4]

再次,网络这种平面化传媒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当人们用汉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快感。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

五、“囧”字所代表的“先文后语”现象

众所周知,文字的产生比有声语言要晚得多。由于社会的发展,有声语言的缺陷也日益明显。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不能将声音承载的信息量传达到远处并把它在时间上固定下来,这时,文字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性交际手段就应运而生了:它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并长久保持,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先语后文”现象。

而“囧”字的出现正是这一传统“先语后文”现象的逆流。因为一开始“囧”正是以象形化符号性质的网络新兴字重新出现在网络语言中的,由于图案性强,这类图符文字便首先在网络媒体的视觉平台中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人们最初接触、认识到的这个“囧”字是从网络中得来的,在多次的视觉信息接收中,慢慢开始对“囧”字了解、熟悉,进而有了把“囧”从现实文字向口语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从笔者所做的小范围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说“囧”的被调查者,都是先在网络上看到“囧”这个字,然后才在现实生活的口语中使用的,这也正是“囧”字所代表的“先文后语”现象的体现。

注 释:

①本文中有关“囧”的语料现象全部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冯若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4]祝耸立,高翔.解读网络语言[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陈中钰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

猜你喜欢

网民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谁远谁近?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有感“网民节”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2.9亿
有趣的语言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