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汉语借词规范浅议

2009-06-22黄少川谢若秋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中式英语借鉴汉语

黄少川 谢若秋

摘 要:本文以“中式英语”的使用历史和特点为参照,对当今网络时代汉语中借词(也称“外来词”)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描写和剖析,对其规范使用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共同促进汉语词汇的规范使用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汉语 借词 规范 中式英语 借鉴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方式。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它一经产生就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觉形式,受到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普遍欢迎,成为他们提高网上交际效率或满足某种特定需要而采取的形式。随着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数量都多的新词新语,以致有人认为这是语言异化现象。如何对待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拟结合“中式英语”,就网络时代汉语“借词”(或称“外来词”)的规范谈些粗浅意见。

一、“中式英语”彰显英语的包容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扩大,通行世界的英语也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多通俗生动的“Chinglish”应运而生,成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这个单词由Chinese和English两个英语单词结合生成,是“中式英语”的意思。前不久,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督”(Global Language Monitor)机构报告称,英语正在经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究其原因是受全球化、网络化大环境下“中式英语”等的强烈冲击,不断地创造新词汇,使其成为世界混合语。据《星期日泰晤士报》2006年2月5日报道,至2006年夏季,英语词汇量约有一百万个,其中新增加的词汇有不少就是“中式英语”(Chinglish)借词。如Kongfu(功夫)、drink-tea(饮茶)、xia-hai (下海)、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两制)、three–represents(三个代表)、kweerboy(基佬)等。这些“中式英语”已被英语国家广泛接受和使用。

有容乃大,能包容的语言才有生命力。英语中除了有“中式英语”词汇外,还有其他60多种各式英语。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力巨大,英语现已进入了发展中国家的数十亿个家庭。在这些各式英语中,尽管还可以辨认出英语的痕迹,但在很大程度上已按当地人的语言习惯被改造了。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统计,目前,汉语已成为英语新词的最大来源之一。

“中式英语”是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在拼写、语音、语法和语用上都存在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特点。从语义上看,早期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不少来自粤语,现在绝大部分来自普通话,并且几乎清一色只有一个意义。“中式英语”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符合中国式思维并且在英语上能达意的表述,这可以看作是英语语言变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另一种则是不达意和错误的,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误导,它们则被拒绝收入于英语词典中。如Goog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从语法上看,早期借用以单词为主,现当代则出现了不少借用短语。据统计,中式英语语料库中的名词占83%。可见,英语对外语的借用以借用名词为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不同语言间有“借贷”或“交换”的现象。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借词。在网络时代,随着社会的日益国际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种“借贷”或“交换”的频率将会更高,并将产生更多的借词。因此,我们对借词要持开放、包容的“拿来主义”态度,并加以选择、逐渐规范,这样才能丰富本民族语言词汇,促进本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时代汉语借词概说

据粗略统计,汉语中借词有2000个左右。从汉语词库中现有的借词种类及性质看,由与中国文化进行大规模交流的异域文化而带来的借词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来自西域的语词、来自佛教的语词、近现代来自外国的语词和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涌入的新借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2.1亿,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是文字信息使用最集中、最直接、最频繁、流动最快的传播媒体。英语是互联网的主导语言,而汉语则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受这种关系的影响,汉语新借词将会不断地出现。近期汉语借词以借用英语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有的借词以音译词的形式出现后风行一时,但逐渐就被意译词取代了。如借词“英特网”(Internet)被“互联网”代替等,这说明借词在汉语中只要有相应的词汇就可以对译,但人们最终还是选择符合汉语特点又通俗易懂的意译词,因为很多音译词与汉语的表意性和构词法相去甚远,让多数人觉得古怪难懂。如前所述,在“中式英语”语料库中,名词占83%。这些名词是原来英语中所没有的,所以才直接借用。借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为在两种不同语言里,完全等义的词语是极少的。但借用不可以泛滥,类似新借词“粉丝”(英语“fans”,中文为“崇拜者、追星族”)、“伊妹儿”(英语E-mail,中文为“电子邮件”)、“秀”(英语show,中文为“表演、演出”之意)等时尚借词,尽管它们的“上镜率”很高,但它们在汉语中有可以对译的同义词。这样的借用替换,作为满足时尚求新、求异需要的一时之举则可,如果要把它作为汉语词汇固定使用,则欠缺汉语构词的理据。汉语造词要尽量避免同形异义词,否则,将给语言交际带来混乱。

有的借词因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填补了语义上的空白,成为汉语新词汇。如“拉力赛”(rally)、“保龄球”(英语bowling)等。在构词上,这类借词是在音译的基础上添加上“指类属性”的语素后成为借词的。这种借用方法,既是“音义兼译”法。这种形式的借词比单纯的音译词在表意上更明确,更具生命力,大多成为汉语新词汇。音义兼译词和意译词占汉语借词的80%以上,是汉语借词的主体。

有的借词语出同源,却一词多译。如英文姓氏“Monroe”因性别差异,有音译为“门罗”(美国男性总统),也有音译作“梦露”(美国著名女影星)。对另一英语姓氏“David”,指称男性时则一词多译作“大卫”“戴维”“戴夫”等。英语“cocaine”(一种毒品),也一词多译作“古可因”“可卡因”“古柯碱”等不同形式的,容易让人误解。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一词多译的借词应加以限制,否则,在语言交际上容易产生混淆。

有的借词具有广告色彩。如“瘦身”(是一个经台湾引入香港、再由香港引入大陆的日语词,它的意义是“使身体瘦下来并保持苗条外形”),这个词语回避了容易引起对“肥胖”不好的联想,要比汉语本土词语“减肥”来得高雅、含蓄,同时又迎合了以瘦为美的潮流,因此人们更乐于接受和使用。这类借词还有“奔驰”(德国汽车Benz)、“洗手间”等。

有的借词是音义双关的音译词,极具有汉语特色。如“山上”“独身”“电灯”等。借词“黑客”的英文是“hacker”,意指通过互联网非法侵入他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查看、更改、窃取保密数据或干扰计算机程序的人。音译成“黑客”,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已将其收为新词语。在中国文化中,“黑”与“白”相对,“黑”代表着黑暗、邪恶。现代汉语中有不少以“黑”作语素的贬义词汇,如“黑车”“黑金”“黑哨”“黑帮”“黑手”“黑色收入”等。借词“黑客”所选的语音材料既贴近原词的读音,作为词汇材料又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或暗示原词的意义,从而兼有音义两个方面的特点。这类借词还有“绷带”(bandage)、“蹦极”(bungy)等。

现代汉语借词中有一类很特殊的字母词,如“IP(卡)”“ATM(机)”“PK”“CEO”“GDP”等英语缩略词,也已成为人们言语交际等领域中的“常客”。也有以汉语拼音缩略的“本土”字母词,如“HSK(汉语水平考试)”“PSC(普通话水平测试)”“RMB(人民币)”等。有人认为字母词现象是当代“汉语的无奈”,但这些字母词给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带来的简便性、时效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网络时代对汉语借词的思考

网络时代,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民外语水平大大提高,借词的形式更日趋多样化。人们一方面在为借词寻找着合乎民族语言习惯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似乎也不太介意直接借用外来词的语音形式。为了趋简、直接、求新、尚异,甚至不惜拿来就用,将西方拼音字母与汉字夹杂在一起使用,从而出现滥用的现象。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本文试做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一)词竞人择,适者生存

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自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收新词而日益壮大的过程。从语言系统来看,语音、语法相对稳定,词汇的变化发展较快。因为词汇对时代文化的反映最直接、最迅速、最广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网络是一种文化,人类每一种文化的兴起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会带来一些新词新语。语言变化的本身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词汇,它就有生命力,就会被广泛使用。反之,只流行一时的词汇,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在国际互联网时代,包括借词在内的新词语的猛增,是社会与语言共变的必然趋势和产物。英语是现代国际上的强势语言,但它没有拒绝借词。网络时代,汉语也不能拒绝借词,对借词可以像英语国家对待“中式英语”一样,采取包容、开放的态度,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让借词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词竞人择,适者生存”,这是“自我调节”和约定俗成的过程。

(二)积极研究,规范引导

在我国,从秦代统一文字为小篆,到现代社会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发展、感情的凝聚、共同行为的产生,无一不是语言文字沟通的结果,体现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在国家统一与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意义重大。

目前,汉语中新出现的借词还很不稳定,还处于变化状态中。所以,学界对规范工作持谨慎态度,但谨慎并不意味着只能依靠“自我调节”,而是要有积极的态度。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佟乐泉提出:“对新词新语,我们应该了解、记录、研究。”对待借词,首先要做的是收集、整理、研究,进而去引导、规范,这样才能保持比较客观的立场,将借词同化或融合,使其具有汉语词汇的特点。如网络术语“modem”一词在大陆被译成“调制解调器”,虽然译得非常准确,但过于专业,普通人不易理解,这直接导致了“猫”这个音译借词的产生。但汉语中,“猫”作为名词早已有指称的对象。“modem” 在台湾地区则意译作“数据卡”,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对其功能也揭示得非常清楚,并且符合汉语构词的特点,这样的意译法值得重视和推广。

实际上,对借词的规范,学界历来的主张是不要滥用借词、统一借词的汉语书写形式、尽量采用意译方式。现代汉语借词中,约有75%为意译词。对待借词应积极面对,完全依靠“词竞人夺”或者拒绝吸收,都是消极的做法。语言文字研究部门应加强对新借词的监测、收集、研究和选录等工作,利用传播媒体等方式,宣传已整理、规范的新词,减少语言文字使用上的混乱,以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已出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对其使用进行规范性、原则性的指导。规范汉语及其应用,应该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这是知法、懂法、守法的外在表现。所以,自觉学习和使用规范的祖国语言也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网络时代,我们虽有学习外语的必要,但却不能忘掉母语,更不能刻意异化母语、滥用借词。

网络时代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现代观念。但青年人缺乏自控能力、好奇心强,容易对消极低俗的语言和非正常的表达方式进行机械模仿,盲目攀比使用,这势必会加剧他们的从众心理,不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教育部2004年第二十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了德育工作不能忽视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作家冯骥才也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城,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网络时代滥用借词等网络语言,长此以往,如果众多个人“失语”,就会导致集体的媚俗和崇洋,影响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省思。所以,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应该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自觉使用规范的语言。

对语文教学而言,语文只是一门学科;但对个体成长而言,语文更是润物细无声的阳光雨露,能引导学生了解人生,学会审美,陶冶性情等,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教”的功能被强化,“化”的功能被漠视。因此,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化”的功能。

网络时代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多元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对待汉语中的借词,首先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但语言需要规范、统一,因此,必须大力宣传语言文字政策,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倡导语言文明,提高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赵悦.同化与融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李国文.汉语的无奈[J].语文建设,2000,(4).

(黄少川 谢若秋 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522000)

猜你喜欢

中式英语借鉴汉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汉语与拼音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式口语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