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活”性潜力 提高课堂效率
2009-06-21李舒彩
李舒彩
[摘要] 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想把课教好,就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精心研究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活”性潜力 课堂效率 教师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启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教师,要想把课教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精心研究教学技巧。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活”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充分挖掘课前课后教学活动中的“活”性潜力,使之都能为课堂提供有效的服务。
一、课前备课要“活”的充分
1.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活”性因素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水平,就要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东西。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尽可能地把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变为具体的;无声变为有声的;静态变为动态。以活生生的画面展现出来。由此可见,备课的过程,就是设计“活的教学”的过程。
2.根据学生状况,分级别“活”备课
学生因为自身素质的不同,他们在求知方面的“需要”就不同。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就应该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状况的前提下,据其能力差异分级别“活”备课。这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3.“活”用参考资料,巧谋教育手段
教学参考资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但由于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能力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具备多变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参考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从而用“活”参考资料,真正发挥其服务于教学的“参考性”和“引导性”。
二、课堂讲课要“活”的积极
1.顺应教学过程,运用“活”的教案
陶行知先生的“要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强调了“以学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作用。教师就应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临场发挥,顺教学发展中的“势”而下,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2.结合课堂特点,应用“活”的教法
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运用,才是好法。”这就是说,再好的教法,也不能在每节课中都适用。要使每节课都能到最佳效果,不可能只靠一种或两种教法,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不同教法,“活”用教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诱导为主”的原则,结合课堂内容、学生状况、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设备、课时安排等方面,从众多教法中随时选择出最佳教法,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活”设课堂提问,提高授课效果
课堂提问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各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课堂提问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如老师发问简单化或缺乏逻辑性,使学生一哄而起或启而难发,回答不出;教师多提问上等生,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风气大大降低;教师对学生缺乏引导和鼓励,就直接让学生给新名词下定义,出现尴尬场面等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给以信心”的基础上,依据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并力争使问题问得好,问的巧,问的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课堂结构,“活”化教学环节
众所周知,课堂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在时间、空间等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结构的好坏,也是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改革传统课堂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便获得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但课堂结构又是一个动态的可控系统,往往要经历不平衡到平衡,又由平衡到不平衡,在经过老师的调控又趋向新的平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实现有效控制,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环节,保证教学和谐有序地进行,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和多向反馈,及时解决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让教学结构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营造乐学氛围,“活”现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可感性强,要使学生得到“知、情、意、行”的整体统一,教师必须适时适地调整自己的心里状态,借助“以情激情”、“以美激情”、“无声语言”,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和乐学的心理氛围,再辅助以各种教育艺术的恰当运用,“活”现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事了。
6.“活”创结尾艺术,增强教学魅力
精心设计恰到好处耐人寻味的结尾,使学生体验到“言虽尽意无穷”的魅力,对所讲授的知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尾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潜心研究,创设多种结尾的艺术,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思维,使其兴趣得到激发,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教学实效。
三、课后辅导要“活”的全面
1.从作业中捕捉微妙信息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作业完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从作业完成的整体水平可以了解学生群体的能力发展趋向;从作业完成的每一个个体水平可以捕捉到许多对指导课堂教学有益的信息。
2.从质疑中搜寻教学疏漏
学生对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中的问题大胆质疑,不仅表现了学生求知的渴望,而且表现出他们积极思维、活泼好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仅仅是求得学生对质疑的理解,主要的是教师可以从学生质疑中发现学生知识内化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轨迹,这样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为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确定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依据。
3.从情绪中感知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不仅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还表现在课后继续展开课堂问题研究的氛围浓度,情绪激动。老师在辅导中感知学生的“兴奋点”,不失时机的启迪、引导,将会使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课后变得沉默,常常是因为对课堂教学中着力研究的问题仍感“迷惘”和“模糊”,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抓住这些“活”的变化,充分利用学生课后学习情绪变化的这一“晴雨表”,做到知彼知己,“对症下药”,尽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