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绿色育人环境浅谈
2009-06-21张琴
张 琴
[摘要] 绿色的育人环境,不单指要有绿化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绿色的人文环境。绿色教育应教会学生尊重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的特长、找准生命的坐标,从而张扬自己的灵性,完美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 绿色人文 关注生命 育人环境
绿色的育人环境,不单指要有绿化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绿色的人文环境。“绿色”的人文,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谐协作,尊重关爱以及在思想上树立的一种崭新的生命观与生存发展观。它显性地表现为人们思想上的民主与自由,行为上的自主与文明,心理上的健康与愉悦,氛围上的和谐与融洽。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够从根基上滋养学生的灵魂,达到“德润人心”的教育境界。
一、绿色寓意着生命,绿色的育人环境更为关注生命
“关注生命”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就是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主生活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与成长规律。
首先,自主生活是一个人实现生命价值的根本前提,没有自主努力与创造,就难以收获成功与自信。反观当代学生的基本现况,绝大多数学生既不需要考虑怎样生活,也不用操心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或者从事哪些劳动,只一味地按照家长与老师的要求去机械地操作,毫无自主生活的内容,使得一些学生感到生活的空虚而又无聊。当然,所谓的道德与理想也必定成为游离于他们内心情感之外的附加物。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道德准则,只有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只关注学生做到多少、学到多少。更应关注学生真正需要做什么、学什么,以及怎样做、怎样学,从而对学生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道德情操、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内容作为及时的了解与反馈。比如,在“游玩”这一小事上,我就遇到了态度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类教师。一类教师,为学生精心选择了景点,策划了游玩过程,列出了游玩时孩子需要的一切物品以及应该注意的一切问题;另一类教师,让孩子自选景点、自己策划游玩过程、准备钱、物,并列出游玩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师适情提供帮助与引导)。结果我们发现,同样是“游玩”,学生的兴奋程度却截然不同。不同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从小处看,决定的是不同的游玩质量。从长远看,决定的却是不同的人才质量、人生质量。“自主”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学生才能够发挥智力的积极性。
其次,参差多样乃生态本原。绿色育人更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生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达尔文)。我们为什么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呢?一切的统一,只能窒封学生的灵性、吞噬学生的天赋。孔子在两千年前尚且意识到了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我们为什么不能“降低”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努力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通过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充分形成学生独特的风格,让学生在个性成长中张扬生命的精彩。
再次,自然造物,顺序有然。绿色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天之木,以致其性”,我们不能够超越学生的本身去满足自己的传授欲。否则可能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拔苗助长”。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代表自然,绿色教育追求自然和谐
教育是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需要一种默契、一种感应。而自然和谐的人文环境,恰为这种默契与感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局促、没有勉强、没有呆板,一切都配合的得当而匀称。在这里师生间、学生间能够做到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使学生无意识甚至在冥冥之中接受一定的道德文化熏陶,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教育效果。
师生交往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自然和谐的人文环境应体现在师生间心灵交往的自然和谐上。要真正实现师生间心灵交往的自然和谐,必须坚持如下原则:
1.尊重与信任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所应有的尊严、权利、思维方式等。另外还要有开放的行为,要积极地从班级的掌控者,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主宰者的角色中退下来,融入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合作者。把师生之间的交往看成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协作与互动、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
2.理解与支持原则。在这一原则下,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理解。应该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以诚心换学生真心。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更易于沟通,学生也更易于接受老师的教育。
3.启发与鼓励的原则。遇到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应多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哪怕让学生去选择也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比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做二选一,在学生犯错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处理方式。总之,由学生自己的主体参与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的包办代替所不能比的。
在这样一个和谐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的环境里,学生定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幸福。良好环境的感染、浓厚氛围的熏陶会被学生默默地转化为自己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性格,培养起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形成有利于周身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情感态度。
另外,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和谐,还应体现在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的和谐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而我们的教育现实是,文化课的学习几乎涵盖了一切评价的标准,有较好的文化课成绩即是智商高的表现。评价标准的单一与畸形,造就出畸形发展的学生,一味木讷、冷漠、自私。只有拥有了作为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才会获得生活的充实与幸福。所以,教师的使命不单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你能开启学生多少扇通向充盈的精神生活的大门,引领他们走进去,让他们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愉悦与自豪。
三、绿色孕育着发展,绿色育人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人类文明一度把征服自然作为人类价值的最高体现,结果却给人类自身带来生存的危机。这一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潜能必须开发,但更要关注发展。
首先,绿色育人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精神生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运动、知识的活用的东西(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展积极的活动,以便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的交流)。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个人才能、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而绿色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地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品位和社会价值得到提升。
其次,绿色育人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首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针对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可以预见,学生也希望发挥自己的潜能、早日实现个人的价值。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以激发同学主动的生活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恰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绿色的育人环境是一方肥沃的净土,它孕育的是生命,孕育的是和谐,孕育的是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每日三省:我们在这方净土上,拨下了多少绿色的种子,洒下了多少智慧的琼浆?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魏书生.心灵的轨迹——魏书生日记选.沈阳出版社,2000.
[3]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