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9-06-21李晓辉
李晓辉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价值、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提高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并试图寻找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指导 价值 现状
职业指导作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与职业世界、促进职业角色概念形成,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应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解决社会就业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得到国家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向导”、“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的重点工作是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指导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课程和教育教学内容,对社会、教育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实践价值
首先,开展职业指导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职业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一出校门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挑战。加之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加剧了就业的难度。国家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职业指导的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有关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对缓解就业难题、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
其次,开展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投资收益的重要环节。毕业生的质量以及职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从而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正在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政策等多方面的改革,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中等职业学校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职能上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保障培养的学生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三,开展职业指导是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个人在具备从业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素养。在一个职业更迭和职业流动加速的时代,未来职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应对复杂多变的职业世界的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职业指导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者为将来从事的某个岗位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素养,为他们将来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
近年来,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意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大力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并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主要包括设立职业指导中心,开展个别咨询,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求职培训,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等措施,同时建立了学校职业指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一些学校在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大做文章,既为学校赢得了生源,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高度,重“进口”轻“出口”,重招生轻就业,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轻职业素养和意识培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对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不明确,实施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提供就业服务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创业指导缺乏有效的措施。
2.职业指导狭化为就业指导。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所设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的部门,名称基本上是“就业办”、“就业指导中心”等。也就是说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点就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对象就是毕业班的学生,其职责更多的表现为收集、发布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负责毕业生的分配等。当前中职生职业指导与其说是“教育的”不如说它更是“功利的”,其表现在一则只重为指导对象找工作;二则只重就业择业中实用型的东西的指导。在学校里普遍开设的讲座是就业形势、应聘的技能技巧、形象与仪表等内容。方法手段、技能技巧只是成功的外因,能力、综合素质等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但它们恰恰是难以速成的。而职业指导部门只是行使了其行政职责,失却了其教育的功能,这是片面地理解职业指导的涵义,把职业指导当作是“求职”或“就业”的指导,甚至错误地认为职业指导就是职业的介绍所致。
3.职业指导师资缺乏、机构设置不健全。在很多已开展职业指导的学校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十分有限,职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教师,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职业指导课程是由德育教师兼任。根据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实际上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学校为数不多,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往往导致职业指导课变成照本宣科,职业指导方式陈旧,对学生指导的实效性不强。同时,片面地认为职业指导工作只是职业指导部门的事情,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信息反馈的手段方面还很欠缺,职业指导部门“孤掌难鸣”,远未形成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辅人员等各方面力量充分参与的“合力”。此外,学校与家长以及与政府劳动部门、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沟通不够,缺乏联动,没有建立一种良好的职业指导体系。
4.职业指导的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没有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和健全的职业指导机构,难以开展系统的教学研究和理论探讨。虽然国内外关于职业指导的理论非常丰富,但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理论还不多,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方面的本土化究就更少了。毋庸置疑,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特别是职业指导理论的校本化,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1.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全程化职业指导是指职业指导工作要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生存能力为目标,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之中,贯穿在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之中,而不可片面地把职业指导理解为就业指导或毕业指导。故从新生一入学就要着手,将它纳入学校三年的教育教学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开展,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施以侧重点不同的职业指导。具体而言,学校要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专业;入学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辅导,并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模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实施多样化职业指导模式
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为主线,辅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寓职业指导于活动之中。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是《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一年级必修课程,该课程把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融为一体,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主线,但是仅靠一门课程来实现全程的职业指导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专家讲座、专题报告会、个别辅导、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建立职业指导网络体系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职业指导。
3.加快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教育,其专业性比较强。而我国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相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深刻的了解,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考察、学习、考核等途径,取得相应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使职业指导工作在高素质教师的带动下,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4.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职业指导应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学生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职业指导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职业指导要在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协调发展;第二,职业指导工作不应只是职业指导部门或职业指导教师的事情,班主任、任课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教辅人员都是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只要他们积极参与,把职业指导寓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第三,职业指导工作也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学校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做好协调工作,协同学校、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劳动部门、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等多方面的合力,构筑校内外职业指导综合体系,利用他们了解职业需求、就业趋势等优势,共同努力提高职业指导的力度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石朝霞.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以大连女子职业中专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5.
[3]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4]陈云蔚.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旅游职业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