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短板
2009-06-20王雅平
摘要: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推向深入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要达到“五个一流”标准,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但是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信息技术与网络应用仍然是块短板,制约了精品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短板效应”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技术;网络共享;应用限制;对策
作者简介:王雅平(1973-),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1-0014-02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建设将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巩固教学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与社会需求接轨;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1]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启动至今,卓有成效,在课程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精品课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化应用方面,存在着“短板”。“短板效应”源自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水桶理论”: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如果把精品课程比作一只水桶,则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管理均可视为“水桶”的各个板块,而在内容、方法、材料和管理上,均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到位,不能和其他板块严密契合,或者与其他板块有较大差距,则精品课程的示范性与推广性会大打折扣,这一“水桶”的储水量将不能在最大程度利用各个板块的资源组合,获得最大利益。
二、信息技术应用限制对精品课程示范作用的影响
那么,精品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短板”何在呢?经过对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等精品课程使用者或相关者的初步调查,我们发现,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共享和信息技术应用上尚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其示范作用的发挥。
1.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深度不足。评审指标要求精品课程应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但调查表明,提供“仿真教学环境”的仅占13%,这意味着精品课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还相当肤浅。在实际操作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仅体现在将教师的电子教案、课件和视频教学等资料上传而已,虚拟企业、车间等少有建立。在此,信息技术的互动性没有得到深入开放,而只是当作一个浅层次的信息传递平台。
2.教学方法上的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精品课程是示范性课程,而其示范性又源自特色性”。评审标准同时要求精品课程应当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做到“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然而,概览精品课程,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资源的主体仍然是电子教案和课件,少量的课程说明视频资料,少量的企业实践环节教学视频资料。客观而论,能够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虽已有多种形式,如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所占的比重过大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而对于已经公布于网络的教学资源,予以高度关注的也往往是该门课程的教学队伍,学习主体——学生的关注度则低得多。学生仍然习惯于在课堂上坐听教师讲授,没有充分自主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而作为高职人才的输送对象——行业企业,对精品课程的参与程度更容易流于形式,既没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也没有及时通过网络关注精品课程,并结合企业实践及时提出更新意见。因此,网络共享面仍然十分狭窄,横向上对学生的惠及有限,纵向上与企业的同步更新滞后。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要求,要“开放性地吸纳现实中的工作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并且,这种开放性,“不仅仅是为教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所需,也是为养成学生开放和创新的精神所需。”[2]
3.教学资源上的网络共享广度不足。“教学相长”是教育应有之义。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尤其在以项目模块组织实施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反馈对于教师更新教材、更新教法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前文所述的教学资源形式的单一,缺乏互动性强的环节、缺乏虚拟社区虚拟企业等容易引起学生参与兴趣的形式,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关注度非常少。这造成了教师难以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即使已有部分学生点击下载学习网络课程,但是仍然是以自学形式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的氛围。目前,有少部分学校开展了精品课程的在线答疑,但是这显然要求付出巨大的工作量,从我们对近五十余门全国精品课程的点击查访显示,开展在线答疑的量显然偏少,师生互动率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教学团队的结构,充实信息技术人员。教学团队的构建要注意教学水平梯度、学缘交叉的广度、教师年龄梯度。鼓励与当代大学生能够亲密接触的、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容易沟通的年轻教师加入精品课程建设队伍,着重进行学生心理分析,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传递与分享。在团队中既要考虑在本课程专业学术领域卓有成果的教学负责人,也要考虑很好地掌握当代信息科技和网络应用技术的专门人才,使精品课程所需的网络资源得到实时更新,使点击与下载更加快捷。如果不能配备专门的网络人员,则应加强对教学团队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得课程内容形式丰富,例如设计符合“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校企合作、学做一体”原则的项目虚拟课程,将一个个子项目的任务要求化做一个个网络游戏,使得不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一个个“完成任务获得升级”的游戏过程,从而满足从单一到复杂的工作过程的要求。通过当代信息科技的时尚外衣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并设计自动反馈体系,使得教师能够及时通过计算机的统计获得学生的掌握应用数据统计。
2.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增加校外的资源库。所谓立体化,即包括文本、音像、影像、模拟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同时,对于强调“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3]的高职教育教学来说,要尽可能地在教学阶段再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包括真实设备、环境等等。这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必须,视频材料必须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例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级精品课程《仓储管理实务》,部分教学资源来自企业仓储现场,企业技师在现场做真实工作演示,成为生动的情境教学内容。该院的院级精品课程《旅游英语》则将社会化资源整合入教学资源库,例如充分利用杭州市充足的旅游资源,将各个景点说明、宾馆宣传手册整合,教材不仅来自课本,同时也来自真实工作环境的真实语言文本。
此外,立足于“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企业向学校定期开放真实工作场景(包括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制度等),学校调研同行业的多家企业,根据项目要求编写由活模块组成的教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订单中各企业不同的情况,抽取其共性部分和相应模块进行教学。同时对所培训企业人员的不同,编写企业员工培训手册。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依托浙江开元旅业集团,进行员工与学生的定向互动培训。
3.充实课程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精品课程之所以能够取得实效,是基于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除应具有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内容选取、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队伍、实训条件、教学效果等描述性的资源外,还必须具有以下资源:(1)指导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2)供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3)展示课程成果的网络资源;(4)课程互动的网络资源。
4.完善课程互动平台建设,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积极的心智构建,因此,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条件。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角度来看,学习和实践不是单纯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和模拟重现,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教学活动主体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参与性和交互性表现在课堂和教学实景中,就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拓展彼此的眼界和视阈,并最终使教学成为立体交叉式的网状结构。[4]这种理想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网状结构和高职课程“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结合起来,就要求教师根据高职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取向,在课程教学中加以多样化的选择和灵活性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导向法”、“项目驱动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认知感性教育法”、“顶岗实习法”和“社会调查法”等。
5.重视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设网络硬件资源。网络硬件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网络硬件建设经费的投入,使精品课程建设在浙江省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省级精品课程七门。
(1)完善摄录设备的性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技术集成解决方案,为更好地体现教学设想提供硬件保障,学院先后投入二千多万元用于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建设,还购买“天空教室”、“宽视渊博教学平台”等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学院先后投入三百多万元,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了做好精品课程的拍摄录像工作,学院于2007年又投入一百多万元,建设了精品课程专用录播教室,为精品课程的课程拍摄录像提供方便。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方面,学院也优先考虑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学院这些硬件设施设备的设入,有力的保障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建设质量;(2)学院网络核心设备采用Cisco设备,网络技术选型千兆以太网,多层交换,主干1000Mbps,外部互联网接口为3个100Mbps;(3)学院目前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各专业的网络课程、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课程题库、自主学习的培训课程、素材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网上电视、录像带资料库等。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关系到我国高教事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前期的建设工作主要是厘清认识,逐步摸索达到“五个一流”标准的路径和方法,那么后期则要着重考虑如何推广精品课程,借助信息科技和网络手段,一方面加大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程度,另一方面将教学任务和虚拟企业虚拟社区相结合,体现精品课程在应用当代科技方面的示范性作用。笔者不揣浅陋,就精品课程建设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网络共享这一短板提出浅见,希望能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问卷.
[2]沈苏林,朱璋龙.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提高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质量[J].教育探索,2008(11).
[3]2008年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4]吴建设.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3).
[5]谢幼如,张伟,姜淑杰.面向远程教育的精品课程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9).
责任编辑: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