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

2009-06-20郑学刚

经济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全体成员层面内涵

郑学刚

摘要:在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现象比较普遍的情况下。感恩教育已成为高校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加强感恩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和校因文化建设现实和迫切的需要。文章从感恩文化的传统和时代发展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感恩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116-02

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已成为高校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加强感恩文化建设也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现实和迫切的需要。

一、感恩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内涵诠释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的核心就饱含感恩的内涵。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将“仁爱”置于社会关系中,表达了孟子寻求社会感恩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张。

我们在否定封建枷锁的同时还应看到,以“忠、孝、节、史”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三纲五伦”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也不垒是糟粕,同样也饱含感恩的内涵。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品质,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其感恩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忠”为报国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

(二)当今时代高校校园感恩文化的内涵

不同时期感恩文化的内涵决定于同一时期社会对感恩的理解,探讨当今时代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首先必须明确符合当夸社会发展状况的感恩的内涵。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感恩,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从学者们对感恩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感恩互动的主客体来看,感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这些互动关系勾画出了现代感恩文化的内涵范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的感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自然的亲近与保护、对集体的信赖与维护、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是社会感恩文化的重要单元,是由一所高校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感恩文化,除了“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界定外。其具体内涵应包含社会感恩内涵的全部。同时,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高校校园感恩文化理应成为社会感恩文化的引领者。

二、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不足

面对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国内众多高校都加大了感恩教育的力度,在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恩教育系统性不足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恩教育具有普遍性、层次性、体验性扣长期性等特点。感恩教育的普遍性体现在其教育内容覆盖了“社会关系的总合”的方方面面,人身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恩情是普遍存在的。层次性体现在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从过程来看,感恩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体验性体现在感恩教育还是一种体验性教育,它需要受教育对象去实践和体验。长期性体现在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工作,不是短期内通过一两个教育活动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感恩教育的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虽然众多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了感恩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但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不足。这种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学校层面时各院系具体的感恩教育活动统筹规划、系统指导略显不足。具体教育活动虽然“遍地开花”,但比较零散,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够,系统性较差。其二,感恩教育还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具体的、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几乎成为了感恩教育的全部载体,感恩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着力点的作用在“非感恩教育主题”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体现不足。其三,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足,第一课堂的感恩教育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成员育人的氛围还需大力加强。

(二)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感恩文化和校园文化乃至大学文化一样,同样具有物态、礼态和心态三种形态。物态主要是指可视的承载文化的器物,礼态主要是指各种礼仪、庆典、纪念活动,心态是文化系统中的核心,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的思想和感知方式,是特定群体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同时,大学文化还可以分为物质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其中精神层面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校园感恩文化也可分为这四个层面。

用文化的三种形态和四个层面来考量目前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感恩文化氛围不浓,还未达到“文化”的高度。部分高校的感恩文化建设还暂时停留在感恩教育活动的层面,物态文化和稳定的礼态文化不足,校园感恩教育活动和感恩文化宣传、提升、凝练不够,有利于感恩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激励不足,学生几乎是感恩教育的唯一对象和感恩实践活动的主要引领者,感恩还未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的道德追求,感恩文化还远未达到精神层面的“心态”的高度。

三、加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遵循感恩教育的特点,统筹规划,加强感恩教育

1,整合资源,系统设计。高校可以从学校层面,根据感恩教育的内容和特点,统筹规划和协调安排全校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突出非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恩元素,发挥两课课堂在感恩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注重两课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把感恩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主

线贯穿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始终。

2、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增强教育有效性。感恩教育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人的道德是有层次的,感恩道德事实上并不是道德层次中的高境界,却是人实现道德价值的起点,由此决定了学校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能定位过高,要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小事抓起。另外,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从过程来看。感恩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感恩意识应是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因此,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应该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善于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感恩典型事迹,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

3、全员教育,全员参与。在一所高校内,感恩教育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学生,实施者也不应仅仅是德育教师,而应是全员教育、全员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感恩教育最好的环境,师德教育。乃至全体教职员工的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也是一所大学感恩文化的基石,同时,也只有一所高校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感恩实践,感恩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自觉的道德追求,感恩才能真正成为一所高校的文化。

(二)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通过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包括景观的烘托、活动的渲染、制度的激励、精神的感召,才能够形成充满温馨的气息、向上的舆论,使人受益无穷。校园感恩文化的建设也应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中,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其一,在物质层面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其二。在活动层面,一方面打造感恩主题教育精品活动,另一方面,将感恩教育融入重大传统庆典活动中,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其三,在制度层面,建立和强化更明晰的感恩奖惩机制,完善感恩制度体系。其四,在精神层面。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提升和凝练,使感恩成为校园时尚和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目标应是通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和积淀,将感恩固化为校团文化传统,使感恩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全体成员的观念定势。

责编:纪教

猜你喜欢

全体成员层面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致谢审稿专家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神圣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