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消费需求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9-06-20韩英徐仲安
韩 英 徐仲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西消费需求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对促进山西经济增长发挥了动力作用。但是山西消费需求在增长变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够强劲,制约山西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错综复杂。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尽快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山西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的转变。
关键词:消费需求制约因素对策建议山西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273-02
扩大消费需求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针对较长时期以来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现状,山西近年来实施了提高居民收人、鼓励消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但是2008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影响,从9月份开始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又出现回落态势,未来消费变化趋势亦有一些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山西消费需求增长变化中出现的问题,探求有效提振消费需求的途径,化解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各种不利因素,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让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全省亟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山西消费需求增长变化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山西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作用渐次显现。但进一步考察发现,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对大量投资的过分依赖,导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当,投资率持续上升,最终消费率则不断走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强劲,消费依然是山西经济增长中的“软肋”。
1、消费需求增长但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山西消费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保持了较快增长,总量逐步扩大。“八五”、“九五”、“十五”时期,全省消费需求分别增长19.4%、9.0%、15.7%,其中“八五”、“九五”和“十五”时期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率1,0、2,5和1,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总量由1990年的259.9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586.6亿元,年增长16.6%;其间,2001年跨上1000亿元台阶,2006年跃入2000亿元台阶。但与此同时,投资增长加快,尤其是2002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后,投资增势强劲,1990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为151.8亿元,低于消费需求108.6亿元,之后,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到2007年资本形成总额达到3204.4亿元,高于消费需求617.8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消费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7年,全省最终消费率45.1%,比1990年下降15.5个百分点。“十五”时期最终消费率分别比“八五”、“九五”时期下降11个和4.2个百分点。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下降。作为实现消费的主要载体——消费品市场,由它所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消费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因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基本能够说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虽然近年来山西商品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7年的528.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914.1亿元,年均增长13.8%,但由于投资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消费的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2000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尚达39.2%,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4.8个百分点。但进人“十五”时期后,此比重就一路走低,到2007年只有33.4%,比2000年降低了5.8个百分点。
3、农村消费增长滞后于城市消费。从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城乡市场增幅差距逐步缩小,但从总体消费所占比重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其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更是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近55.9%的农村人口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66.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三成多(34.8%),且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分别比2000、2005年下降了6.5个和0.8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倾向日趋降低。消费倾向包括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所占增加的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近年来,我省消费倾向处于持续下滑的通道之中。从平均消费倾向看。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由83.4%下降到70.1%;从边际消费倾向看,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117.7%下降到6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的消费倾向也明显偏低:如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72.5%,而我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70.1%;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64.2%。我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60.6%。
二、山西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
山西消费需求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业化进程中经济运行环境和增长模式的因素,有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因素。也有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1、收入水平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及其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弱化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直接因素。(1)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影响即期消费。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他们现期收入的绝对量,因而现期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消费的水平。山西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但绝对水平低。2007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增长15.3%;农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15.2%,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增幅。但是从绝对额来看仍然低于全国水平,制约消费的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65.0元,仅为全国水平的83.9%;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665.7元,为全国的88.6%。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即期消费下降,从而抑制最终消费率上升。(2)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总体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反映收入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看,山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估计已接近0.4的国际警戒线。一般情况下,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比较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不均,收入集中在少数人群中,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农民消费需求提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得不到根本解
决,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较大。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64.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665.7元,城乡之差为7899.25元,城乡差别比由2000年的2.47:1扩大到3.15:1。如若考虑到城镇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和农民的实物性支出,城乡实际差距更大。山西城乡居民收入的这一差距虽略低于全国水平(3.33:1),但远高于国际上1.6:1的一般水平。这种情况下,使得农民消费倾向趋低,影响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2007年,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7和0.73,分别比1990年下降0.11和0.08。三是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扩张。2006年,全省城镇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97.01元,为低收入户的4.5倍,而1995年仅为2.9倍。2006年农村内部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为7557.48元,是低收入户的5.7倍。而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人群,如2006年城镇10%最低收入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928,高出10%最高组36.7%。这就造成大量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但缺少必要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受阻。此外。行业、地区之间收入的不均衡性扩大,都从不同方面制约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率提高。
2、产业结构不合理、居民对未来消费信心不足及其储蓄率过高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不容小觑。(1)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困难。山西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重型结构特征突出(即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地位突出)。2007年山西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农业占5.5%、工业占59.6%、第三产业占34.9%,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7%、49.2%、39.1%。山西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为5.12:94.88,大大低于全国30.10:69.90的平均水平。山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5.3%,比工业低19.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75%的水平低39.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制约着山西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落后,造成山西服务产品供给的短缺和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受到抑制。2007年山西服务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上50%左右的水平。(2)预期收支不确定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使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根据弗里德曼关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由持久收入决定的“持久收入假说”,一旦预期持久收入下降,居民必然降低当期消费。当前我省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就多数居民而言,结构转型、企业转制和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承受的就业压力都比较大,相应的收入预期不够乐观;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住房、医疗、教育、失业养老保险等大力度改革措施的集中实施,增强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居民不敢大胆放心消费,而是大量增加预防性储蓄,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三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动荡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即期消费。2008年1-10月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911.1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446.2亿元,比1-9月增加79亿元。
食品安全问题近来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受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食品安全事故影响,近期全省奶制品销售出现全面下滑。另外部分餐企以次充好,食品安全隐患增加。有部分小餐饮店还通过购买低价低等级(甚至劣质)大米、食用油等牺牲食品质量来保全利润和客流量,消费者对当前高物价下的食品安全感到担忧,都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居民购买力的顺利实现。
3、居民储蓄倾向过高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宏观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投资部分后的支出结构由消费和储蓄两部分组成,即期消费和储蓄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居民储蓄率过高必然会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预期收入不佳等原因,居民储蓄一直较快增长。2001年以来,全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均保持两位数增幅,2007年达到13.1%,绝对额突破5000亿元(5422亿元),在全国位居第12位,中部六省中排第三,人均存款余额为15980元,居全国第8位,高出全国人均水平2934元,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一。2007年山西总储蓄率(总储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为37%,远高于2003年全球平均储蓄率19.7%的平均储蓄水平。高储蓄率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但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制约着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三、扩大消费需求的几点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继续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在特定的一段时期内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其次,要努力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要强化政府的就业职能,大力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服务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第三,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2、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一是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二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随经济的发展能有一定的增长。制定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保护劳动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税制改革。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高额的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户和农民储户免征利息税,提高其消费能力;四是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稳定地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收入;五是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放宽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消除行业垄断,促进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以及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
3、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释放消费潜力。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比其它产业大,当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一个百分点时,居民消费将分别增加0.4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增长率与一、二产业的就业总量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与第三产业就业总量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为此,应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短缺产品供给,培育新型消费领域,不断提供服务含量高的和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以释放
现阶段居民由生存型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休闲娱乐等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转变过程中各种现实和潜在的消费能量。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新型消费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打破垄断,鼓励竞争,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最后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并在分享市场的同时创造市场,不断以新的服务和产品拓展消费需求。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举措之一。“山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制度的框架已基本确立,各子项目体系正处于自我完善阶段。”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应对低收入阶层建立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补贴资助,消除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加快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尽快建立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医疗服务和药品市场以及规范的教育收费体制,将使这些方面的支出明朗化,从而使消费者的预期支出相对稳定。
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还须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各类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的卫生、质量、安全监管和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5、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还需加大政府公共投资。为克服当前金融危机等宏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除了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等方式来促进居民的个人消费需求以外,还应在政府公共投资方面下功夫,通过启动居民公共消费需求有效缓解居民的支出压力,保持居民的个人消费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扩大医疗卫生方面的公共消费,提高政府财力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的支出比例,让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节省医疗费用的开支;第二,扩大教育支出,减少很多家庭为孩子将来的教育储蓄,释放这些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第三,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加快建立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将有利于刺激和扩大山西消费需求增长;第四,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加快包括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拉动相关产业需求,带动就业,提振居民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