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若干问题探析
2009-06-20饶粤红
饶粤红
摘要:国际经济法是我国法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时,必须根据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到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巧。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126-02
国际经济法是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是调整国际(或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际经济法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有其特殊性。
现行通用的国际经济法教材一般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以及国际经济争议解决法律制度等内容。由于国际经济法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内容之间体系性不强,对于大学即使是高年级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生活中的接触和感性认识,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作为必修课,国际经济法一般都开设了每周四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但是要在短短18周掌握上述众多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就变得十分关键。笔者认为,要教好国际经济法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一、注重运用经济学知识诠释国际经济法律制度
国际经济法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国际经济法必须注重研究国际经济关系,把法律与经济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如果离开了法的经济基础,就法论法,就不可能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变化规律。国际经济法涉及到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因此,向学生适度地介绍经济学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国际经济法的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熟练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国际金融法中,巴塞尔协议对于当今银行业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巴塞尔协议的核心问题是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的高低意味着银行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如何理解银行监管的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区别和组成,资本充足率的具体构成,以及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提高分子或降低分母(也就是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均有许多经济学和会计学专业名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对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就不能真正掌握。由于大多数法学院的学生很少接触过这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适度地介绍这些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只有了解法律制度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才可能真正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法律制度。
又比如,关于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与制度中,涉及到政府管理贸易的多项法律制度,如关税制度、许可证制度、配额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都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而制定的,并且通常选用的教材也会用大量篇幅介绍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国际贸易理论,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贸易管理制度。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除了选择性地介绍相关经济学理论外,也会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态势以及国际经贸领域的热点争议问题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这种授课方式,由于与大家关心的时事密切联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时相关法律制度的理解与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大多数法学本科生没有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对于知识理解起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造成授课计划的延迟。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增加课堂提问,有助于他们能更高效率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或者是通过布置作业、收集资料的方式也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较快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研读法律法规的外文资料有助于理解国际经济法律制度
国际经济法的学习涉及众多国际经济条约、国际惯例等。由于语言以及思维习惯的不同,课本有的翻译内容显得比较生涩,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适当地研读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英文原版资料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全文研读,但是节选比较重要的章节阅读述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以调整海上货物运输提单的《海牙规则》为例,关于承运人的责任以及责任豁免规定,只看中文译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一旦与英文原版相结合,同学们便能够轻松理解各种规定的具体意思。
笔者认为,由于国际经济法的“国际性”比较突出,适当地引用英文原版资料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的真实涵义。不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都有多年学习英语的基础,甚至在学习国际经济法时很多同学已经通过了大学公共英语六级的考试,但是阅读理解英文原版的法律法规还是比较吃力。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英文词语都有多种意思,在法律用语环境中,这些词语的意思与平常使用的意思有较大差异,所以学习起来往往产生歧义;:是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英文版本大都句型复杂,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含有多个状语或定语,虽然单个词语看起来都比较熟悉,但结合在一起却不知如何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靠一两堂课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不过,应当承认的是这种对英文原版资料的初步接触时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讲解课程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法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与民法和刑法等法律不同,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较少接触的,如果缺少感性认识,那么理解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如何运用知识了。尽管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往往是现实案例的浓缩。但是这种案例学习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践的不足。
第二,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于法律专业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而案例教学无疑可以增强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尽管课堂上使用的案例与现实案例相比,法律关系比较简单明了,结论也相对明确,但是与其他课程相比,国际经济案例还是显得比较复杂,案情描述需要占用较大篇幅。因此,掌握如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案例可以很好地提离学生的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以国际贸易法为例。一个完整的国际货物贸易合同,必然涉及到货物买卖、货物运输、支付结算以及政府对货物进出口的管理等环节,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涵盖上面众多知识点,包括《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各国国内的合同法、国际贸易术语、提单以及托收或信用证等。这种设计完整的案
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把握,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由于国际经济法的学习离不开对现实经济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利用现实的国际金融领域发生的案例去介绍国际金融法原本略显枯燥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全世界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种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当然也包括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笔者发现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现实的案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撂知热情。同样以国际金融法中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规定为例,我国银监会为了提高国内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要求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巴塞尔协议一般规定的8%提高到10%,这一要求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不少中小股份制银行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而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增发新股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这些措施实际上也是今后欲从事金融法律业务的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四、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
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制胜的法宝。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知识没有太多接触,理解起来显得比较吃力,回答问题也容易生搬硬套。似懂非懂。因此,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他们关心的时事热点展现在课堂上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这种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现代互联网的信息更新快,内容覆盖面广,许多与我们学习相关的知识都能从网络上获得,并且因为这些知识紧跟时代发展,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信息量大,效率高。传统的教学依赖的是板书,但是板书的书写会占用许多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使用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或互联网链接则节省了许多时间,显著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另外,板书的内容往往只能是就某些重点内容作出提示,而不可能就所有内容全面展示,因此就会造成认识和理解的片面和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应注意下列问题:
1、课件应以补充课本知识为主,而不应是对课本已有内容的重复。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内容的选取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对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覆盖所学内容,学生只需依靠课件即可对所学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各门主干课均有配套的教材。而这些选取的教材均是权威并且被普遍接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都是主流的观点,而且解释详实,学生如果认真研读这些教材,对所学内容基本上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老师讲授时仍应以课本为主。如果课本已经有的内容,可以不在课件上反映。或者是简单提示即可。如果仍需在课件上对这些内容重复反映,一方面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则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混乱,对课本和屏幕无法同时兼顾,也无法更好地跟进和理解老师的讲解。因此,笔者的看法是,课件的内容应突出重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的但是课本又没有深入解释的知识点,如果教材已经有详细介绍的则无须再重复展示或者简单提示即可。另外,使用电子教案也不应完全排斥粉笔和黑板,使用粉笔和黑板可以充分体现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
2、学生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在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时,需要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理解屏幕上的知识,课前预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课前预习,对课本相关的知识点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那么就不可能跟上老师授课的速度。更谈不上对补充知识点的理解,也无法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本应具有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功能。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一直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有目的提出一些课前思考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
另外,笔者在讲授国际经济法课程中还体会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对学习国际经济法也很重要。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例如最基础的民法和刑法课,学生大都是从如何事后解决法律纠纷的角度去学习法律知识,因此,学习的着重点是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已经发生的法律问题,对于如何培养事先预防法律纠纷的思维则较少涉足。国际经济法这门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许多是法律实务中的非诉讼业务,例如跨国投资、并购,股票债券的发行,以及国际避税等。因此,无论是理解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思维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学习民法或刑法等课程中,学生们主要就已发生的法律纠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法律纠纷涉及的法律法规也相对比较集中,但是在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中,需要培养一种宏观的思维和全球视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践中国际经济领域发生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学习国际经济法中,要学会正确理解国家问的政治、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为经济服务的。在国际经济领域。国家间缔结的法律法规实际上体现了国家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管理的法律制度中,涉及到各种类型的贸易协定,这些协定的缔结实际上体现了国家间的利益平衡和妥协,因此,如果结合协定签订的背景则有助于理解以及运用知识。以国际投资法为例,跨国投资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潮流,跨国投资实际涉及的法律法规数目繁多,既有资本输出国国内法,也有资本输入国国内法,还会涉及到双边甚至多边的国际协定、条约等,这些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以及对具体问题的影响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首先对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作出详细的阐释,其次才涉及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这种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际经济领域的法律知识。由于跨国投资还涉及到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等关系,所以,正确理解国际投资法需要一个宏观的思维,如果就法律论法律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国际经济法的精髓。
五、结束语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跨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经济法学等学科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其派生出的各个分支学科既有联系。又都相互独立,拥有各自明确的研究对象。在国际经济法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综合比较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国际经济法有比较深入透彻的理解。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