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
2009-06-20陈蓉蓉林雷
陈蓉蓉 林 雷
摘要: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和硕博士论文库。对我国近年来关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从必然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策略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121-02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地方高校,一般指省属或地市所属的教学型高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研究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高校服务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教育分层、办学定位和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
1、高校服务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大学职能的演变角度。大学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社会机构,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郑旭(2007)认为,从中世纪的大学到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威斯康星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确定为大学第三功能,可见大学职能的发展历程是社会需求和大学内在规律的统一。大学为社会服务是世界性潮流,是不可逆转的。(2)世界著名大学的经验。马德秀(2004)指出,世界著名大学一般都把服务社会作为核心理念,自觉地为人类社会发展、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斯坦福大学提出“立志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知识”;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优秀的教育、知识和研究,为社会作出贡献”;东京大学则期望“通过积极地用研究成果回报社会和工商业,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存在的价值”。
2、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1)市场经济视角。谢秀英(1999)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高等学校空间区位已经由“点状集积”转向服务市场的区位指向,市场化、社区化、地方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特点和资源优势。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生源和服务范围,从而形成向心力,有利于地方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2)教育分层视角。教育分层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产生的层次分化。赵炳起(2007)认为,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中处于底层,应以社会需求为视角,调整战略定位;应以区域化为基础,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王立新(2007)认为,从国家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就是要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地方高校的优势也在于为地方做好服务。(3)办学定位视角。王旭东(2007)认为,地方高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区别于部属院校。部属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地方高校应面向地方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研究。(4)特色办学视角。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着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现象,这在地方高校尤为明显。郭连军(2005)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构筑地方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高校的区域化,即结合本地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以区域化为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于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主要如下:
1、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不强。王旭东(2007)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没有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追求规模、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在科研研究上不联系实际。只关注课题、论文数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对老师基本上不作社会服务方面的要求,考核评价时也不将其列入指标,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限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校教学质量,而涉及高校的社会服务只提及科技成果转化。
2、教育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不够。高校教育结构关系人才培养的专业、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夏跃平(2005)认为。地方高校的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出现矛盾。地方高校的传统学科比重较大,新兴学科比重较低。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力不足,对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力不强,而且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供给的需求。
3、科学技术对经济建设的支持程度不够。高校作为高薪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主要通过发挥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教育服务、信息交流等功能来实现。夏跃平(2005)指出,地方高校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不够,突出表现为高校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促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更是存在不足。
4、服务社会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李先武(2005)认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投资体制不完善方面。运行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区域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和地方高等教育的自我调试机制不健全两个方面。如地方政府的经济调节不力、政策导向不明和法规控制相对薄弱;地方高校办学动力不足等。
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策略与途径
综观各家观点,学者们一致认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成为地方高校的一种办学理念,贯彻到办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1、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张正艾(2006)认为,地方高校应该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把握好办学定位,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强化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意识,树立全方位服务观;强化区域化意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树立协调发展的服务观;强化效益意识,树立合作双赢的意识;强化政策法规意识,树立可持续的服务观。
2、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人才培训服务。王立新(2007)认为,地方高校要围绕服务地方的目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源源不断地为当地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王旭东(2007)指出,地方高校要面向社会开展教学服务,成为区域内重要的人才培训中心;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3、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文化支撑。有专家(2003)认为,地方高校要紧密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先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专业。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多地为地方经济作咨询顾问、技术指导。要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大力兴办科技产业,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增强时地方经济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赵怀礼、王志刚(2007)认为。地方高校要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与社会共享资源;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4、要建设有利于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王旭东(2007)认为,地方高校要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的规划和计划,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时教师履行必要的社会服务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建立社会服务工作激励机制,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情况纳入干部教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专业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践,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学生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展望
目前,在我国1700多所高校中,部委院校仅100多所,1600多所高校都属地方院校,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因此,开展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有利于开辟我国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推动高校前进的新局面。
综观近年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对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探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2)研究侧重于地方高校的共性,结合各地实际以及如何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是对地方中心城市院校的个性研究不够。(3)策略和途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对于落实这些政策建议的具体机制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的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专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