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2009-06-20时焕焕

经济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小城镇劳动力

时焕焕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文章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以及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化户籍制度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046-02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分析

1、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是形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原因。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农村劳动力继续大规模增长,由此形成并积累了大量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集体土地的非农化趋势使人多地少的历史矛盾更加凸现。我国人多地少的历史矛盾和现实国情已经使土地对劳动力的吸收达到了极限。一个基本事实是,越来越少的土地将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脱离农业,而土地的非农化使用趋势无疑加剧了这一过程。

2、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在原因。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机械动力的改善和应用导致农业内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农村劳动力不仅以相对过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以绝对过剩的形式表现出来。

3、常年供给与季节需求的矛盾是形成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剩余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而且有强烈的季节性。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是常年性的。常年供给与季节性需求不一致造成季节性剩余。

4、以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来的农村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深层次原因。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方式以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形成7牢固的农业兼业现象。农村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使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不愿意完全脱离土地和农业,专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而是积聚在农业生产上。表现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为了顺利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大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地域上的转移。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这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就地转移的形式流向县级市和建刺镇所在的乡镇企业。1978年开始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凸现出来。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户籍制度和城镇用工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转移到城市,以农村非农部门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去向。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到现在,表现为“离土又离乡”的模式逐渐取代“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农民离乡外出就业平均每年以500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加,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必要性

1、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基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低水平徘徊的主要原因。因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阻碍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而造成农业比较收益低下,迫使大量农村必要劳动力抛荒、离农和弃农。

2、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代化的关键。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因而全面、协调发展必须首先是工农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可见。在现阶段工农差距过大的格局下,推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工业化战略,首要的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率。显然,把滞留在农业领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无疑是农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

3、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是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指导思想最根本和最充分的体现。现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构成中大约有2/3的劳动力属于剩余劳动力,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只有首先解决好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也才能从根本上、最大范围内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4、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等在内的人民生活综合质量提高的社会。全面小康应该而且必须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小康,更应该是广大农村人口的小康;不仅是物质水平的小康,还应该是精神文化等在内的全面小康。由此可见,全面小康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程度如何。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近年来,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进城务工为主。在2003年新增的转移劳动力中,靠进城务工实现转移的劳动力约340万,占新增转移劳动力的70%。二是从县域经济返回农业的劳动力逐年增多。2003年,县域经济吸纳的劳动力返回农业的人数占全部返回农业劳动力的51.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使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发生转变。“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我国春节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移浪潮,使得我国的运输系统不堪重负,而且也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成本。

2、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城镇发展滞后,二是城镇化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3、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不仅明文规定了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条例,而且从与之配套的粮食流通和供应制度上阻断了农村劳动力自带口粮落户城镇的通道,从而严格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城市流动和转移。

4、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从文化素质看,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有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

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

5、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现象。农村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劳力为主。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满18岁的劳动力占3.5%,18-40岁的劳动力占81%,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15.5%。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是以进城务工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家庭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不足。

6、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东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4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5.2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低3个百分点。

五、对策建议

1、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提高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首先是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吸纳能力;其次是要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使乡镇企业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再造辉煌;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2、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栽体。要在广大农村地区,优先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重点建设。小城镇除了建设一些必需的供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外,重点培育城镇发展的主早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布局,促进小城镇发展。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加工型、加工贸易型、边贸型、专业批发型为主的新型小城镇,增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3、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户籍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面影响越来越大。它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形成不平等的社会身份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此,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只有将限制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解除,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会走上健康的轨道。

4、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这一制约将更为明显。因此,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但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才是造就新型农民的治本之策。

5、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剩余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为前提。因此,只有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持续,才能使已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不重返农业。

6、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主要原因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要实现加快发展。要抓住两个机遇:一是要抓住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退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性机遇;二是要抓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发展机遇,引导东部已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小城镇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