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民生幸福

2009-06-20彭光细

经济师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民生科学

彭光细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思想和理念,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的理论指南,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幸福公平正义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4-041-0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思想和理念,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并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虽然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已经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科学发展观具有三个特点:科学性与亲和性兼备、全面性与和谐性相统一、务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的理论指南,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从实现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民生幸福的物质基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系统。将发展列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并对发展的内涵作出严密的界定,就意味着实现民生幸福能够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从而保证民生幸福能够获得不竭的源泉。这是实现民生幸福的基本前提,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价值取向与民生幸福的要求是一致的,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各方面都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也就意味着民生幸福能够获得可靠的保证。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发展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且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从而为民生幸福创造更好的条件。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就能使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局部,提高科学筹划、兼顾各方的领导艺术,增强在统筹中保持适度、在兼顾中把握平衡的能力,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能够从实现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国内和国外诸因素的和谐协调方面为民生幸福提供保障。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生工作新思路,以有限的财力,实现良好效应,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是各级党委政府探索的重要现实课题。关注民生,已是全党共识。做好民生工作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做好民生工作尤其需要运用新思路来应对各种新挑战。

显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来从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能够实现在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而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创造较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基础,使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建立在各项事业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

二、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从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开辟了道路。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也在积累和凸显,特别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滞后,其中主要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不仅成为影响民生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

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些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当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有利于民生幸福的实现。民生幸福至上。堪称历史拐点的新抉择。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城市乡村、千家万户。随着执政理念的转变,干部考核机制也在转变,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各地制定的新的政绩考核体系,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发展历史和发展实践看,民生以及民生的幸福必须有赖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文化事业(大文化)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以目前的国国情和发展成果,国家财力不论怎样公平、社会不论怎样正义,其他任何别的事不干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民生必须量力兼顾,“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更要全力推动,两者都是极端重要的、相辅相成的、协调统一的;注重民生促进和谐有利发展,不顾客观实际和长远根本偏执当前民生、则水有尽源将竭。发展和民生也需要统筹、也需要和谐。

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很多地方,以往大行其道地“以GDP说话”的传统干部考核体系已被逐渐打破,加大反映百姓切身利益的居民住房、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指标的考核,实现百姓幸福指数与GDP的同步提高,已蔚然成风。

科学发展观既从总体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系统规划,又从具体的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科学部署,有利于在社会转型时期解决人民面临的最实际问题,以缓解民生压力、夯实民生基础,为实现民生幸福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理念,从实现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为新时期的民生幸福开辟了道路。

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把人与社会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崇尚“节约自然资源”、“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追求“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把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美丽看作是全人类根本利益之所在和基础。生态文明下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文明下的进步,不仅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社会-环境系统的整体进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不仅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为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即牺牲环境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较为严重地存在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现象。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生幸福,就必须改变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扩大轻内涵提高的发展模式,改变当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奢华、铺张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使我们能够高度重视、努力解决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从而为实现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质量生活创造条件。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图景: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无疑,这也是一幅充满生态文明气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美好图景。

总之,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新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从而使民生幸福建立在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础之上。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民生科学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