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
2009-06-20董军
董 军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癌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并向邻近组织侵犯,11例颈部见肿大淋巴结,12例见砂砾样钙化。结论:螺旋CT在甲状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甲状腺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a)-057-01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定性,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的误诊率高。本文对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40例经手术证实的甲状腺癌术前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甲状腺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40例甲状腺癌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48-75岁,平均57.3岁。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
1.2 CT检查方法
应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所有病例均经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1mm重建,造影剂为优维显(300)100~150 ml,使用高压注射器,速度3~4ml/s。注射后30s行动脉期扫描,60s开始门脉期扫描。
2结果
2.1病理分型
40例甲状腺癌,其中乳头状癌18例,滤泡状癌8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4例,混合型癌6例,肿瘤累及一叶者30例,累及一叶及峡部者8例,累及双叶者2例。
2.2CT表现
病灶直径0.5~7.5 cm不等。甲状腺形态饱满,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26例呈混杂密度,6例主体呈略高或等密度。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呈低密度,13例病灶内出现钙化,其中砂砾样钙化12例,斑块样钙化1例。所有病灶边缘均不规则,多数周围脂肪间隙消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5例肿块突人气管后间隙。11例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30例呈环形强化或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8例强化不明显。
3讨论
3.1甲状腺癌的CT诊断
正常甲状腺生理状态下,碘含量较高,因而呈明显高密度,易与周围结构鉴别。甲状腺血运丰富,注射造影剂后有明显强化。各种甲状腺病变均匀可造成局部或整个甲状腺的低密度,这就是CT检查显示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基础。甲状腺癌CT平扫大多数为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呈不规则状、分叶状。边缘不清,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界限不清。部分病例可见砂砾样钙化。或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囊变区周围可呈环形强化,边缘不清。病变可向邻近组织侵犯,气管受压移位,并局部淋巴结转移或其他器官转移。
3.2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所有甲状腺肿瘤的密度均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增强扫描虽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其密度仍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①肿瘤形态:一般腺瘤体积较小,有完整包膜,多为圆形。边界清楚。癌肿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多数与周同组织分界不清。②肿瘤密度:增强扫描腺瘤较小的呈均匀强化,但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腺瘤囊变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周边强化环。腺癌多呈不均匀性强化,病灶内可出现不规则坏死区。③生长方式:良性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对气管影响是一种推压性改变,而恶性肿瘤以浸润生长为主,肿瘤浸润气管壁造成管壁毛糙,由于气管后间隙组织较疏松,肿瘤容易向内匍匐生长。甲状腺肿瘤周围器官的浸润是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④颈部淋巴结: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是甲状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⑤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均可见到钙化,但本组病例中甲状腺癌12例出现砂砾样钙化,发现细砂砾样钙化有助于恶性病变的诊断。
3.3螺旋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优势
包括:①螺旋CT薄层重建图像可以发现直径<1cm病灶,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可以发现细小的钙化灶。②螺旋CT强大的三维后处理技术有助于观察病灶与周围正常结构的相关关系,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周围正常结构推移或侵犯。③颈部血管CTA可以显示甲状腺动脉情况,如有血管侵犯则可以提示恶性。多层螺旋CT的出现对甲状腺癌诊断有较大帮助,采取多种后处理技术,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