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测教育公平状况,开展学生家庭背景调查

2009-06-20杨东平

中国教师 2009年7期
关键词:阶层差距城乡

杨东平

近来,关于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消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2005年已经达到53%。但与此同时,来自部分重点大学的数据显示,农村学生的比例正在下降。如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新生的比例,1999年至2001年均在39%左右:但2002年之后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南开大学近3年的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也比较明显。前几年北京大学、清华人学农村新生的比例均不足20%。

高校学生的城乡差距其实是高中阶段这一差距的延续,两者基本是同构的。其原因,在客观存在的“文化资本”的影响(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学业成就越好)之外,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以及“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择校制度,极大地加剧了教育不公,使得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一种凝固和扩大社会差距的制度。

重点高中学生中的阶层差距十分明显。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公布的调查,重点中学中来自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社会优势阶层的学生数明显高于其阶层所占的社会比例,而农村学生的比例则明显低于农民阶层所占的社会比例。1978-2008年间江苏某重点中学高中生家庭背景的调查数据显示,政府、企业、专业人员等优势阶层的子女,由1978年占44.7%,增加到2008年的77.6%,增加了33个百分点;而工人、农民子弟的比例,则从1978年占42.4%锐减至2008年的5.9%,降低了36.5个百分点。

改善重点大学学生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关键是要改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商中阶段的教育公平情况。这首先需要对基础教育公平状况进行监测和调查。发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建立国家教育数据库,定期监测教育公平状况,开展学生家庭背景调查,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政策,向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资源或优惠政策,以帮助弱势阶层改善受教育状况,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目前的教育统计中对教育公平状况的反映,主要是性别和民族的指标,基础教育阶段还有分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统计,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分类数据则完全没有,高校新生的城乡比例一直是密不示人的,这一状况亟待改变。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分化、大规模人口流动和人户分离的现实,户籍概念上的城乡分类其实已经不如过去那么敏感,例如一个城市学生可能是下岗失业家庭的贫困生,一个农村户籍的学生家长则可能是乡镇官员或富裕的生意人。因此,应当开展主要建立在阶层分类上的学生家庭背景调查,监测高等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学生的城乡分布、阶层分布;监测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阶层分布;监测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阶层分布。

国家的教育统计,应建立新的统计规范,建立教育公平的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各地的教育现代化规划和评价指标都应该增加教育公平的维度,建立教育均衡化、教育机会均等的指标。按照信息公开的要求,以上监测信息应向社会公开,以利于社会评价政府绩效,监督教育公平的改善情况。

(责任编辑:张瑞芳)

猜你喜欢

阶层差距城乡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