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与对策
2009-06-20张莉蓉
张莉蓉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更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寒冬,化“危”为“机”?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加强管理,整合就业资源;高校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大学生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正确定位,抢抓机遇;用人单位要多创造就业岗位,合理选才、储才。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38—03
一、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115万,到2008年已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1万,近几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上千万人,大学生就业进入30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2.劳动力需求明显下降
(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已经影响就业空间的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密切,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用人需求的大幅减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企业第三季度以后用工需求下降了5.5%,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岗位流失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
(2)经济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弹性不断降低,每年因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岗位数量增长迟缓。尤其在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会对就业需求的结构产生很大影响。比如金融危机使金融行业的就业难度加大。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当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我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受到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但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产生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3)区域人才需求在结构上存在较大矛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因其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因此在较长时期内,地区性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将难以改变,这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而在城市,大城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也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4)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随着我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也集中出台,这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这使得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丧失了“管制豁免”优势,不利于创业激励,中小企业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时,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
3.学生素质与现实岗位对接中存在矛盾
(1)从大学生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与人才市场存在脱节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相适应,学生素质与用人岗位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多差距,这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障碍。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但目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论素养不高,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其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都较弱,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职场需求;还有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
(2)从用人单位来看。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一是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单位为了压缩企业人才成本,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二是有的用人单位对学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三是性别歧视在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加明显。用人单位在招聘一些岗位时更倾向于男性,女大学生的工作成本因其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比男大学生大,她们在用人单位面前明显处于劣势。四是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的紧密程度,某些单位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危”中之“机”
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伤害,特别是对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影响巨大,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实际上,我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国家有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资金,可以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有专家说,大学生今天碰到的是 “从结构性失业走向充分就业、走到满意就业”的挑战,面临更多的机遇。
1.宏观经济较快、持续、健康发展的形势没有根本性改变,大学生就业需求仍然有广阔空间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经过了一个长期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虽然遭遇目前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仍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宏观经济较快、持续、健康发展的形势没有根本性改变。为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实际上就是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近期出台的一个两年内投资四万亿元的扩大内需的十条重大措施规划,包含了民生工程、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低收入群体待遇、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税让利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就是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度过难关,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用武之地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更新对人员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兴起,这些工作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的优势因此会凸显出来。据2008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我国专科以上学历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左右,只及发达国家平均数的四分之一,2010年我国专业人才缺口将达2000万人。另外,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
3.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把2009年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此,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要吸收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参加,一些大型企业在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吸收、留住大学生和研究生,留住有真才实学的技术干部,学校的科研项目可以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延长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时间。今后国家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努力吸纳大学生就业,这一块市场会稳中有升。一些企事业单位本着“人才储备”的目的,招聘一定数量的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增加发展后劲。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将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大学生择业观的迅速变化,为自身就业成长铺平了发展道路
就业难问题考验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能力。对于外在环境的艰难,大学生迅速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这将为自己走出真正的就业困境、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提供机会。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正确定位,抢抓机遇
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从观念上放弃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走出以往的就业误区,如要抛弃“铁饭碗”、“终生一次就业”的想法,转变“学而优则仕”、 “读书做官论”的旧观念,改变“重就业、轻创业”、“惟城市论”和“惟专业论”的选择。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就业定位,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先就业后择业,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
2.政府加强管理、整合就业资源,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解决就业问题靠经济发展的自然拉动其效不彰,政府的适当干预不仅可行而且必须,尤其对社会经验匮乏、生存技能相对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目前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有三个部门:一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二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或就业中心,三是各级人事、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这些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容易各行其是。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明确一个牵头抓总的部门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大学生就业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3.高校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内在要求
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暴露出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高校应转变观念,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一是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缩短高职教育年限,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二是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和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用人单位要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合理选才、储才
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 技能结构落后,急需吸收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大学生很难进入这些行业。为此,在政府的推动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开拓用人岗位,扩大用人需求,借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之机,多招人才,增加人才储备,为其今后发展提供后劲。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观念。在选人标准上,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和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的质与量。在科学招聘程序上,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关注和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介入。唯有此,大学生就业难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文丰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受挫及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2007,(4).
[2]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许鑫.高校毕业生直面就业寒冬[N].经济周报,2009—02—24.
[4]曾湘泉.中国劳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李鹏忠.大学生就业对策的整体性思考[N].吉林日报,2009—03—21.
[7]曾湘泉.中国灵活就业的理论、发展与对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8]张刚.我国非全日制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随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