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动中成长的“小专题”研讨
2009-06-19张茹娟
张茹娟
“小专题”研讨是我园实行的一种研讨新形式,它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教师们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教研组将共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列为本组的研讨专题,通过收集资料、讨论辨析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回归课堂,从身边做起的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出问题
我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养成“问题记录”的习惯,每位教师每学期收集几个教学小问题,在小组范围内交流。当这样的问题成为组内教师的共性问题时就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专题。
比如,“幼儿插嘴”小专题的形成就是源于一位教师上课的感受。她在问题研讨中叙述了自己在提问时遇到的困惑:“孩子们发言很踊跃,把手举得高高的,请一位发言后,其他幼儿就像泄气的皮球,经常蹦出一句‘我早就知道了。我故意不理睬他们,采取‘冷处理。但是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大不如前,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当孩子插嘴打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常规”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是跟随计划还是跟随孩子?是顺从孩子的要求还是置之不理?这位教师的困惑引起了同伴的共鸣,也引发了同伴的争论。由此,一个关于“如何对待幼儿插嘴”的专题在叙述和争论中形成。
2思辩分析
针对专题我们采用对话辩论式研讨的方法,让教师们各抒己见、相互辩论、提升认识。以下是教师们研讨时的对话:
教师1:我认为这是教学常规问题。是平时老师没有养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应该抓纪律。
教师2:如果单纯从“维护纪律”的目的出发,“冷处理”可以解燃眉之急,但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这样不利于幼儿的成长,而且会打击他们的探索欲望。
教师3:插嘴的孩子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没了他们的参与,这课上起来就没味道了!
教师4:但是倾听的习惯更重要,会倾听的孩子能更多地吸收别人的意见。孩子爱插嘴,教师上课就很累!课堂不容易安静下来,他一插嘴,就打乱了课堂秩序,孩子们好模仿,会跟着学呢!
教师5:是呀!我也遇到这样的事,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整顿纪律!现在的孩子这么爱动、爱插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主持:所以,要正确对待那些爱插嘴的孩子,首先要弄清他们插嘴的原因,只有找到了原因,在处理上才更有针对性。下面我们就分别去查阅资料……
我们设计了“小专题”研讨的记录表,把每人的观点及时整理,通过集体探讨,共同获得收益。
还以“如何对待幼儿插嘴”为例,我们归纳了教师查找的资料和分析,总结了幼儿爱插嘴的原因:(1)好动活泼、爱表现;(2)思维活跃、急于表达;(3)期待老师的表扬,满足需要;(4)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然后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填写对此专题的认识和理解。
3行动跟进
教研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我们的教育行为、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如何对待幼儿插嘴”小专题研究进入行动跟进阶段后,我们作了一次片段回眸式研讨。
首先是现场剖析。大家集体观摩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发现问题的过程进行记录、剖析。以下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片段:
教师问:风有什么用?
幼儿1:风可以给我们吹凉。
幼儿2:风可以发电,有风可以放风筝——
幼儿3:(插嘴)风是个魔鬼——
孩子们兴奋起来,开始激烈地“舌战”,直到老师用铃声让大家安静。
教师问:刚才××说的对不对?他是不是应该得到表扬?
幼儿4:他说得对,但他不应该乱插嘴。
教师问:××爱动脑筋是好的,但像刚才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抢着说,你们听得清楚吗?
幼儿齐:听不清楚。
教师问:那怎样才能让大家听清楚?
幼儿5:先举手,老师请到了再发言。
幼儿6:别人发言时不能讲话,不然听不清楚。
幼儿1:讨论时要一个一个轮流说……
教师们研讨时认为:在这个情节中教师处理得比较好。她没有用课堂常规硬性地约束幼儿,而是结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规则。由于这些常规是师生共建的,幼儿对它有认同感,因此,都能自觉地遵守。
然后是反思总结。先让执教老师自我反思,再由听课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共同总结经验,撰写心得。
在上个案例中,执教老师认为:那个爱插嘴的孩子平时很爱探究,知识面很广。当迟迟未被老师叫到时,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如果单纯用冷处理的办法,势必打击他的积极性。因此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观点,然后再对其行为作出判断,帮助孩子们体悟常规建立的重要性。至于其他情景下的插嘴,就要看人看事了,多问一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后来这位老师将研讨结果撰写成文,并在全市作了交流。
小专题研讨的作用是:在对问题分析、讨论、争辩、归纳的过程中达成了思想上的共识,为后续经验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更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