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童年的消逝》

2009-06-19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兹曼消逝成人

高 洁

《童年的消逝》由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本书初版于1982年,12年后又再版。该书从文化学角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并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社会媒介原因。

成书背景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了电子技术时代。60年代,电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普及,后现代主义逐渐产生。70年代以后,电视成为发达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后现代主义也开始席卷全球。科技本是服务于人。可到头来人却被自己所生产的物品所控制,失去主动性,异化为其奴隶。这使得一些人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科技理性。后现代主义者正是如此,他们反对现代思潮,反对现代技术理性,希望寻求一种超越现代的东西,以打开新的文化空间。尼尔·波兹曼正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写作了《童年的消逝》一书。面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他对现代社会的电子媒体作用于儿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于是在这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时代强音。

内容精要

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认为,童年不仅是生物性的概念,更是社会性概念,是文化的产物,或者说童年的社会性要远远超过其生物性。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发展的童年历史,可分为两部分,即童年的发明、童年的消逝。

一、印刷时代——童年的发明

第一部分讲述了童年的起源,“童年”概念经由印刷术的出现与书籍的普及被人们“发明”,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印刷术创造了童年”。中世纪以前没有儿童的概念。因为当时的社会交往都以面对面的口头方式进行,人们主要通过耳朵来获得知识,识字是少数人(“抄写一族”)的特权。“在口语世界里,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因此,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成人的秘密不封闭,儿童生活在一个和成人一样的环境中,他们从未拥有过“童年”。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出现“发明”了童年,使得原先把持在僧侣教士、抄书匠手中的知识得以流传到平民百姓之中,印刷文化建立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信息等级制度,树立起成人的权威,“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则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文字印刷成为主导性的传媒将成人与儿童隔离。印刷也使每一个个体得以自我思索,在阅读书本l的同时,也阅读自己的心性,人们产生了“印刷给予我们自我”这种强化的自我意识。所以,印刷术带来的书本学习与个人主义使“童年”得以开花结果。

在童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卢梭、洛克等大批思想家。他们的学说以及对儿童的认识丰富了童年的概念,推动了童年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尽管工业化的发展成为了童年的劲敌(比如童工的出现),但总体上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氛围有助于培养、传播儿童思想。波兹曼认为1850—1950年间是童年发展的高潮期,儿童此时接受教育,拥有了社会地位。

二、电子时代——童年的消逝

第二部分讲的是在现代社会,一场革命即由莫尔斯的电报世界到电子影像的转变瓦解了童年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促成了童年的消逝。电报以其快速性、匿名性“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而电视更是“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果说印刷可以通过阅读能力划分出一定的等级,电视却无法区分观众的层次。电子媒介是一种直观的文化传播媒介,它传递的信息人们几乎不需要任何文化培训就可以获得。“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来进行分类……出现这种情况,不止是因为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毫无神秘可言,而且是因为电视机不能藏在柜子里或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阁,让儿童够不着,即电视的外在形式,跟它的符号形式一样,不能使它具有排他性。”于是在这个信息肆虐、良莠不齐的时代,“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答案”。电视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媒介”,儿童将越来越多地了解到成人世界的秘密,他们的羞耻感消退,行为变得日趋成人化,“没有什么是神秘的。没有什么是令人敬畏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下展示的”,波兹曼以忧虑、沉痛的心情论述童年。儿童歌曲已经不见,儿童游戏在消失,类似于成人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少年棒球联合会”出现,甚至越来越多的儿童参与了酗酒、吸毒、盗窃等犯罪活动。

另外,电子速度也否定了人类感官的存在,电视媒介把我们带入一个与他人同时共存但又转瞬即逝的世界,它泯灭了个人风格,使儿童失去自己的个性。波兹曼认为个性才是童年概念产生的土壤。没有了个性,童年概念不复存在。在这高技术、低情感的环境中,童年就这么结束了,与之相伴的是电视不仅驱使儿童过早进入成人世界,同时也使成人变得幼稚化,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界限模糊起来,造成了畸形的儿童与成人。尽管波兹曼认为到现在大部分家长还没有对儿童生活予以必要的关注,但在全书结尾处,他还是对解决童年危机问题表达了殷切的期望,他坚信“那些坚持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简要评价

《童年的消逝》一书主要贡献在于它从媒介文化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手,提供了一种解释童年消逝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揭示出童年不仅仅具有生物学意义。他用细腻儒雅的文字谈论着一个深刻的话题,他温情地注视着童年,但这个童年又是那么的令人扼腕叹息。尽管有人对他童年理论的冗长、片面提出质疑,但其对教育、文化发出的警告是意味深长、值得重视的。新世纪的媒介世界日益多样,似乎到处充斥着童年因子,却找不到童年影子。玩悠悠球,有电视、电脑的童年和跳方格,抓虾捕蝶的童年一样快乐吗?“童年”生态的守护问题目前还未完全进入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视野。而尼尔·波兹曼教授在本书中提到的问题和理论引起了教育各界对“儿童”的重新审视与认真思考,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儿童”开创了一个新视角,即童年概念也是一种社会概念、文化概念。让我们对媒介变迁中的人类社会给予更多人性的关怀,以此来呵护童年和我们的精神家园。

名言选萃

●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当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生活条件的严酷,尤其是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部分是因为儿童不能存活,成人不会、也不能以我们视为正常的标准给予儿童那份感情的承诺。

●由于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另找一个世界让他们安身就变得非常必要。这另外的世界就是人所众知的童年。

●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到了19世纪50年代,ag-g年的童年发展已颇具成效,在整个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都已经成为社会准则和社会事实。当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没有人注意到,大约与此同时,童年消亡的种子也已经埋下了。

●童年,如我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下,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

●对比之下,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6岁的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

●于是,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一大堆答案。简言之,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

猜你喜欢

兹曼消逝成人
养大成人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神奇的太阳
世界头号毒枭再次成功越狱
消逝的打麦场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30年,光阴的故事——消逝的记忆
即将消逝的美好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