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生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
2009-06-18李克刚
李克刚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在这些能力中,信息搜集能力是基础。只有掌握了信息的搜集能力,其他能力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在文本阅读中,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学生获取生物学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教材文本来获得。文本阅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信息能力,它是以准确、具体、完整获取文章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知识框架的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的过程。所以说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理清主次知识及各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即准确获取信息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构建知识框架来理清并抓住知识的主干、侧枝和末梢,以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阅读文本材料时,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了解所阅读的材料有哪些主要内容,然后整体粗读文本,整理出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详读,并对知识框架进行细化补充,形成完整的、具体化的知识框架。如:在学习必修1第2章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时,引导学生阅读“本节聚焦”栏目,了解阅读目的:细胞中的糖类主要有哪几类?在细胞中起什么作用?细胞中的脂质主要有哪几类?在细胞中起什么作用?再根据阅读目的,先粗读,再详读构建知识框架(见图1)。
二、在识图教学中,拓展外延内涵,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深刻性
高中生物新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中辅有大量的插图,仅生物必修1中就有198幅插图,这些图中有人物照片、实物照片,有示意图、模式图,有过程图解,有曲线图、柱状图,有景观图、显微图等,形成了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增强了新教材的可读性、可视性、趣味性、实用性。同时,利用图表的形式提供解题信息,来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也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因此,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识图、读图,从中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插图的出发点。充分挖掘并获取图的外延和内涵信息,寻找并发现那些不易发现的知识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识图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深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学习必修1第5章第4节《光合作用》时,在利用教材图“5~15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讲授完光合作用过程之后,我提出下列问题: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什么条件?绿色植物进行光反应的内部条件是什么?光反应是否一定要在叶绿体内才能进行?②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中的氧来源于什么物质的分解?如果给植物CO2>18。那么O18是否会出现在氧气中?⑧光是怎样影响(CH2>O)的合成的?由此,可以推测,植物在黄昏时,其体内C3与Cs将如何变化?④CO2>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长期密封的温室内,为提高作物的产量,最好经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⑤温度能否影响光合作用?请说明理由?⑥从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出发,请你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光合作用的,这些原理在生产上有什么应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深度研读,拓展图解的知识外延和内涵,不仅巩固了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而且还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及生产实践的应用上,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外延和内涵上进行了“深挖洞,广积粮”。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的深刻性。
三、在习题教学中,挖掘隐含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敏锐性
近年来,许多命题者为了提高试题难度,在设计题目时,往往将解题所需要的信息隐含在题目的关键词、供选答案或图形中。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对题干或答案中的内容加以分析,才能获得解题的充要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精选这类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比较供选答案、进行表图转换等方式对题目加以认真的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最后找出隐含的解题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敏锐性。
1找准关键词,找出隐含信息
例1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黑暗密封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4种生物,过段时间后,它们中仍能生活的是:
A硝化细菌B乳酸菌C白菜D蘑菇
解析:这一题目的关键词是“黑暗密闭”,“黑暗”意味着生物是生活在没有光的环境中,靠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是不能长久生存的;“密闭”意味着不与大环境发生气体交换,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是不能长久生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氧会因生物的有氧呼吸的消耗且又得不到补充而消耗殆尽。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只有那些进行异养厌氧的生物才能长久生存。答案选B
2在对比中,挖掘隐含条件
例2,下图代表生物体内的三类生理过程,图中的x表示外界进入生物体的物质,Y表示生物体内产生的物质,在①②③生理过程中Y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A载体、激素、酶B载体、抗体、酶
C载体、酶、抗体D酶、抗体、激素
解析:初看该题,学生如“雾里看花”,不知考什么,答什么?其实该题的有用信息就隐藏在答案选项中,学生只需将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此时再去分析题干的内容答案就比较容易了,答案选C。
3在表图转换中,显出隐含信息
例3:在一定光照和温度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呼吸作用强度,可用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表示。下表表示对实验用的某种盆栽植物在一定光照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实际光合效率和呼吸强度的测定值,请据表回答问题。
(1)这种植物在______℃左右的温度下体重的增加最大。
(2)为了将该植物在10%时的呼吸量提高4倍,应将其放置到__________℃环境下。
(3)将该植物置于________℃左右时,其净光合效率相当于实际光合效率的1/2。
(4)将该植物久置在________℃左右的温度下,其体重不会减小也不会增加。将该植物久置在_______℃左右的温度下,其体重会减小。
解析:该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要解决此题,关键是从表格中获取该盆栽植物在5℃到40℃的范围内,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CO2>吸收量与呼吸作用CO2>释放量连续的比照关系,但表格所呈现的只是某些位点的数据。如果将表格的数据描绘成如图2的信息,该题就迎刃而解了。正确答案是:(1)20℃;(2)30℃;(3)30℃:(4)38℃。40℃。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多方搜集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广阔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做实验、走访等多种途径。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不仅能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手段获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广阔性。
如在学习必修3第6章第2节《保护我们的家园》时,我与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确定了《市区向阳河的污染成因及对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确定后,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如何搜集这些信息就成了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并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了需要信息的类型及收集方式,并分组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搜集,它们是:①向阳河污染前的水质情况,调查方式:访问向阳河沿线区域居民,请他们回忆向阳河污染前水的清澈程度,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等。到环保局查阅关于向阳河水质情况的历史记载;②向阳河污染现状,调查方式:学生在环境检测所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取样、实验、分析等过程,对水质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程度进行评价;③污染原因,调查方式:对向阳河中、上游的工厂排出的废水进行取样、实验、分析;对沿线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解。④如何治理的信息,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到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走访环保专家等形式来了解治理向阳河的可能方式。在上述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学生们经过信息的处理,很快就形成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在由我市环保局和教育局共同组织的全市中小学环保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