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度
2009-06-18琚全民
琚全民
自新课改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在作业设计上远离了过度训练,重视拓展练习,开放作业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抛弃了传统教学精华,片面强调新理念新方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尺度,“过”与“不及”都会对教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训练有度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片面强调训练,一方面过度训练、机械地掠夺式训练使学生精疲力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另一方面它能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不错的成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个“分”作为指挥棒,让广大师生的精力都耗费在苦海无边的题海之中难以自拔。它最主要的教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根据刺激——反应公式,耗费大量精力获得较高的分数,较高的分数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过度训练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新课改淡化训练意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手、大脑、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自主学习。但由于《新课程标准》淡化了训练这个问题,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教师谈“训练”色变,认为进行“训练”就不是搞新课改了。相当多的教师从过度训练的极端走到回避训练的极端。事实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双基”训练,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名篇也不会背,学生头脑变成不能贮存信息、不能分析问题的空壳。鉴于此,笔者认为,新课改应呼唤适度训练的回归。“过”与“不及”都会对教学造成很坏的影响。
适度训练是指适量、合理、科学的训练,训练量适中,训练内容合理,训练形式科学系统化。适度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其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训练”,也有不少教师把“双基训练”与“科学训练”对立起来,认为科学训练就是抛弃双基训练,还有人认为科学训练就是创新训练,有人甚至认为科学训练就是少训练。
科学训练主张用科学方法来训练,训练内容要科学,方法与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训练要摒弃以前大搞题海的做法,把完整的语文肢解成大量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了大量机械重复的模拟训练,降低了学生兴趣,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两大基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只有熟练掌握双基,才能熟练运用这个工具。熟练掌握双基就要经过科学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要精做精练,优化作业设计,重视作业的前后衔接,要科学化系统化,克服求多求巧求偏的不良倾向,要夯实基础,回归生活。
二、拓展有度
自新课改以来,拓展练习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老师的青睐,把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综合分析能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语文老师从过去无拓展走向了拓展泛滥的极端。目前拓展无度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过密,节节有延伸,课课有拓展;拓展无方向,拋开课内文本,随意拓展;拓展无语文味,抛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滑向其他学科;拓展难度太大,超出学生认知规律与知识积累;拓展喧宾夺主,过分重视课外拓展学习,弱化了课内文本学习;拓展范围过广,学生无力完成。
学习课文《陈涉世家》,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学习:课外阅读《史记》全书,这大大超出了中学生知识积累和理解力,没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是无法完成的。学习徐霞客的《游恒山记》,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题:查阅相关地图,我们从家乡出发去游览恒山,请您设计二条游览路线。这样的拓展题与其说是语文练习,倒不如说是地理习题。
学习语文版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信》,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这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怎样处理台湾问题的?驳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谬论,搜集资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语文被异化为政治,冲淡了对课内文本的学习。从语文学科工具性来讲,应指导学习书信的写法,微言大义,以情动人,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发人深思、感人肺腑,还要体会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文性上来讲,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学习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业为重的宽广胸怀。学习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怎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能滑向政治,不能用政治拓展来代替文本的阅读。
教学《醉翁亭记》,有的老师布置了拓展题:1、写一篇短文谈谈对醉翁亭旅游资源的开发。2、根据课本醉翁亭插图,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词。这样的拓展学习与语文又有多少联系?本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情景交融,写景、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以及古人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宽大胸襟。
拓展有度,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拓展要有基础课内文本,抛开或弱化课内文本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抛开文本会迷失方向,弱化文本会削弱对课内文本的理解,拓展要有方向,要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要符合课内文本的教学目标,课内为主,拓展为辅,课内是基础,拓展是延伸与深化。拓展要有语文味,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积累知识,积淀民族文化,弘扬文化传统,增强人文关怀,陶冶情操。否则会削弱语文学科的独立性。
拓展范围不能过广,适可而止。要不要拓展?拓展什么?怎样拓展?从教材、学情出发,要尊重教材,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综合教材、学生、方式方法等因素,让学生在拓展中情感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知识能力得到提升。
三、开放有度
以前的语文作业绝大多数都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许多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也更新了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作业的开发,作业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加强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不仅作业成品向全班学生开放,而且要求学生开放作业过程。这些尝试是有益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片面追求开放,让学生成为作业开发的主体,学生往往因为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吃透教材,也不能深入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的作业或偏离文本,或脱离学生的认知图式。开放写作过程,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但一味开放,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走上求伪的岔道。
有老师主张在网络时代没必要再写日记,主张用博客代替日记,设置教室博客,全班学生建立博客网,学生写作的心态比较自由,减少写作的神秘感,自由抒写少年情怀,通过同学的在线留言可及时反馈信息,学生有话可写,乐意去写,也可自由评论同学文章,写作过程及评价全程开放,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这些可以作为作文的辅助形式,但不能代替平时的作文、日记训练,就日记来说
有些内容能开放,有些内容不能开放,学生有自己的隐私。作文仅仅率性而作而是不够的,虽然来自生活,但它高于生活,它是艺术真实,需要加工锤炼。
四、创新有度
以前的语文作业多是机械的练习,注重知识。忽视能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重视不够。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意识到以前的流弊,在作业设计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也有不少教师矫枉过正,为创新而创新,一味求新求异求奇,抛开教材脱离实际。
学习《孔乙己》,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同情孔乙己吗?请你为他写一张诉状打官司。这样的练习从形式上看很有新意,既能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实际上它冲淡了课内文本主题理解,在那世态炎凉的社会,孔乙己被当成多余的人,只不过是众人的笑料而已,他的生与死人们根本不屑一顾,在那个社会无官司可打。
上《愚公移山》一课,有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从环保角度谈谈愚公移山有哪些危害?如果不移山,你还有哪些更好的方式?这个练习从一定程度上说开阔了人们视野,丰富了人们思维,但也暴露了其误读文本的弊端,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创新不应否定民族传统精神,不能误读文本主题。
上《扁鹊见蔡恒公》,有的教师布置这样的练习:蔡恒公之死,扁鹊之过。请你说明理由。这道题拓宽了学生思路,变换视角,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但也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蔡恒公之死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自身讳疾忌医是主要原因,扁鹊不能成功劝说他是次要原因。这个练习因求异求新而陷入以偏概全片面看问题的弊端。
一些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对表演类练习很重视,认为这种方法很有创意,让学生参与课本内容的表演活动,符合学生好动、好表现、好新鲜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角色表演、情境表演、模仿表演等形式作业。一些教师在表演类作业中对课本剧情有独钟,只要是写事写入的文章就让学生改写成课本剧在班上演出。但有些文章尽管有情节,但情节简单,时间跨度大,空间变化快,又没有突出的矛盾冲突,并不适宜改写成课本剧。表演不是万能的。
创新要有方向,要有底线,创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创新不能走极端,不能偏离文本,不能歪曲文本的主题精神,不能丢掉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创新不能追求表面时髦,要能真正优化思维丰富视角;要深入文本的情感、意义世界,体会文本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领悟文本的意义。
五、渗透有度
新课改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够,学科间壁垒森严,在语文学科内部也过于强调知识的条块,这很容易造成对本来完整知识的割裂,脱离了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复杂的问题,一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不能解决的,多学科协作,完善知识结构,克服单科突进的弊端,有利于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以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加强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间的渗透,弥补了分科课程的缺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学科渗透泛化,使语文学科在渗透中迷失了自我。如学习《爱莲说》时,有老师布置学生开展一个关于“莲文化魅力”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将学生分别分为探索莲的历史、莲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五个大组,分别查找、筛选五个主题的资料,将查找资料制成图书并茂的PPT演示文稿。我以为这样的渗透与语文学科几乎没什么联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没得到什么体现,只不过是锻炼学生查找筛选资料与制图能力,既没有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也没有高尚情操的熏陶。投有充足的资料,没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次活动是很难深入下去的。作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渗透,渗透要离不开语文,也应以语文为龙头。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也是一个新型的作业形式,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打破壁垒,把多学科知识有效整合在一起,不要大杂烩。学科渗透,必须考虑到渗透的可能性,多学科在进度上能否协调,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否协调等。
学科渗透是必要的,但在语文学习中学科渗透不应是常态,学科独立才是常态,语文学科要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的训练内容、训练重点、训练方法。学科独立才是主要矛盾,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内的教学上。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