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公开课”要不得
2009-06-18代保民
代保民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概念公开课”的文章,作者由“概念车”想到了“概念公开课”,认为应该给“华而不实”的公开课留一席之地,因为“概念公开课”它可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笔者感佩作者的前卫思想,但不敢苟同其观点。
“概念公开课”中的“概念”偏离了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取向。公开课它不是用来“展示任课教师或教育科研团队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的,也不是用来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才华和魅力的。公开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所展示的阳光生态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师导生学、师助生进的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与方法,其关键不在于教师说了些什么,而在于学生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公开课的主要价值不是展示教师,而是展示学生,核心价值取向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概念公开课”所展示的是“教师”和“教育科研团队”,显然是与新课标的精神相背的。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评价一堂课,更应该关注的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课堂生成看教师预设;二是从学生的融入看学生的有效参与;三是从效率看课堂效益。很明显,公开课的作用与价值已经转到了学生身上,公开课是学生的学习平台而不是教师的展示舞台。这样看来,那些视学生为配角的“概念公开课”又有什么“启迪”和“借鉴”呢!
“概念公开课”与“概念车”完全不能类推等论。概念车“向人们展示了汽车设计人员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是代表着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车型”。但概念车设计人员的设计对象是物,是可以由设计者任意摆布的物体。而“概念公开课”中教师所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在思想、性格、习惯、禀赋、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别的智慧人。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八种智能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想当然去“概念”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各异的“人”吗?假如不问学生的诸多个性差异,把学生视为“物”,而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概念”,那这样的“概念公开课”有什么价值?即使所展示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再前卫,再先进,如果脱离学生这块土壤,它哪来生命力?概念车,设计者都可以借鉴模仿,而“概念公开课”,每个教师能借鉴模仿吗?不要说这类“华而不实”的“概念公开课”,就是那些教育大师的实实在在的公开课,我们都很难借鉴模仿的。为什么?概念车的借鉴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形”的怪异新奇,而“概念公开课”的实质是在“思想”上的科学先进。
优质课、示范课不等于“概念公开课”。该文说各级教育科研机构隆重推出的公开课大都是“概念公开课”,认为“‘概念公开课在教学科研中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为应用”。若果真如此。那这些课就不应该被称为“概念公开课”,而恰恰是我们所言的优质课、示范课。因为“概念公开课”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是不可能很快就转换为“批量生产”的。假如真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广为应用”的话,那哪还是“概念公开课”呢?哪还有什么前卫可言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再则,不可否认,当今许多优秀的公开课在教育理念和思想上确有许多先进之处和前卫之处,但这些先进之处和前卫之处皆是以实用为本,以最大限度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并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本,以能让学生在知、能、情等方面获得最大收益为本,它摒弃的是“华而不实”,它远离的是“绣花枕头”,它关注的朴拙实在,科学高效,因此。这类优质课、示范课它不符合“概念公开课”的特征。
代表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路径的一定不是“概念公开课”。就“概念车”、“概念服装”、“概念手机”等而言,它们就一定能代表未来车型、服装款式、手机款式的发展方向吗?在人类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一二个“概念”就能代表所有人的价值追求吗?“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仅是课堂教学改革外在的“形”,而没有把握课堂教学改革内在的“神”。有了“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就一定有最好的课堂教学收益吗?在孔子、朱熹、叶圣陶、陶行知等教育家那里,你能听到他们在高谈阔论“新颖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模式、超前的教学理念”吗?可他们的教育教学为什么那么成功呢?最关键的是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认知世界的规律,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去自主学习,并非在于你的“方法”、“模式”、“理论”有多先进。而所谓的“概念公开课”只专注于“概念”的前卫,而忽略教育教学中最本真的东西,只专注于所谓的“方法”与“模式”的创新,而忽略教育教学中带有规律的东西。因此,“概念公开课”是无论如何不能代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