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管理的三个层次
2009-06-18叶本刚
叶本刚
我省于2006年秋季开始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这对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研组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重视和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学校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给学生精湛的文化科学知识,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素质,教研组正是这些任务的执行者。提升教研组的功能,落实教研组的管理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人治——教研组长能力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一层次是教研组长的能力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单位。教研组长则是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的负责人,肩负着团结本组教师研究本学科教学及教育科研,对本学科教学进行组织管理,以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任。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离不开一个能力很强的教研组长,学校常常选拔专业能力很强的老师担任教研组长,通过其个人能力落实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长的专业能力可以表现为——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1执行教学计划
(1)领会计划。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统计反馈工作。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能实现预期目标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
(1)制订方案。抓住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目标清晰,有切入口。
(2)落实措施。积极执行推进方案的具体措施,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能主动关注教师的需求,提出建议,提供个别帮助,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能切实解决组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每次活动都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
3引领专业发展
(1)提升师德。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为人正直,办事严谨务实,有责任心。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观察与研究时,能提炼出有质量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是最有成效的组织方式之一。
(2)指导实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3)主动创新。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组长自己要能提出关键性和超前的观点,指导学科组老师研讨,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水平和质量。
二、法治——教研组制度管理
教研组管理离不开高水平的教研组长,但是如果教研组只依赖于教研组长的个人能力,如果教研组长岗位变更,可能会出现管理断层,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通过制度保证教研组的高水平运转。教研组管理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要想提高教研组管理有效性,就要在影响绩效的每个环节上形成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常规制度、学习制度、研究制度等等)。举例如下。
1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完善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对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由教务处、教科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加强集体研究,促进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深入地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具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要制订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管理制度,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研究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价要注重考查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比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教具等。
三、文治——教研组文化管理
教研组管理的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教研组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对于教研组而言,文化具有三种内涵:其一,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它表明了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如何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其二,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其三,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具体地说,是指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研组活动中,是怎么样思考和行动的。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教研组文化一旦生成,它一方面对置身于
教研组文化之中的个体教师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它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制约着教研组发展的方向。怎样进行教研组文化管理呢?
1树立文化管理意识
教研组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本质上是该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问题,即文化问题。人的管理的核心就是文化管理,成功的人本管理必然走向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微型组织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对象不仅是传统的人与事,而且涉及到“教研组的文化”,换言之,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之人的管理者,教研组之事的管理者,更是教研组文化的管理者。教研组长有了自觉的文化管理意识,原先自然生成、自生自灭的教研组文化状态,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改变。
2构建教研组的制度文化
对教研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等。这些制度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具体包括: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和课例研究制度、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之所以构成一种文化,是因为它们的背后是教研组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制度设计到制度执行的过程,构成了教研组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3落实教师的行为文化
教师的行为文化体现为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等。无论是组训,还是文化愿景,以及教研组的文化战略,都是教研组长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商,反复研讨,持续重建的结果。教研组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同学校文化有校训一样,教研组也应有自己的“组训”,这既是教研组精神文化的基础,也是是教研组文化理想的核心体现。教研组成员也要致力于建立教研组氛围布置和资料的积累,例如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会议室的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等等。
4制定教研组文化的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有从文化的角度,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是创建品牌教
,2R,研组,而品牌的内核是文化品牌。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这一标准里,应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
“人治的管理”主要靠人格力量。管理者以“压”的方式,来制约被管理者的行为,没有具体的标准,往往形成的效果是口服而心不服,难以得到被管理者从认同角度的主动行为。“制度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标准对被管理者进行统一尺度的约束和规范,同样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其效果常常是被动接受。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是我们现在多数管理者都在用的。无情制度有情管理,就是把管理与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而“文化管理”则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它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只有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和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和谐的学习研究型学科教研制度文化,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成为名师,让学校成为名校。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