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2009-06-18黄振龙

成才之路 2009年23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情感

黄振龙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感是行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情感的文章(又称零度风格的文章)。只能算是无病呻吟。据调查。现在中学生的作文有80%以上是假故事、假人物、假感情。如此假大空的文章怎能提起读者的兴致?!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题目是《我的星期天》。可是评委手里的作文,有90%的学生说自己捡到钱包交给失主了。有人开玩笑地说:“北京今年丢失的钱包都给他们捡光了。”直到今天类似的文章层出不穷。面对这种现象,在令人捧腹之余,不免使人寒心一中学生作文教学之路还要走多长?

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能怪学生吗?不能。追本溯源,其责任还得我们教师来负。我们未能从学生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没有引导他们对生活、对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中学生在作文中渗入个人的情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其次要有社会的责任感;第三要有个性。孔子说:“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朱熹解释说:“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而已。”孔子强调文自心中流出,要有美好的德行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司马迁评论屈原,说他“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指出屈原作品之美来自于他志向的高洁。欧阳修说:“充于中者足,而后发乎外者大以光。”指出人品修养高,写出的文章才能气魄宏大、光芒四射。陆游说:“天下岂有器卑识陋而文辞超越者哉?”古今中外品行低劣。却留下千古绝唱的鲜有其人。法国作家雨果在得知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洗掠后付之一炬,愤然地指出:这是一群强盗,他们对人类文明犯下了一桩不可饶恕的罪行。其正义感可见一斑。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有正确的思维判断,才能摒弃私念,扩大视野,其情感体验才深刻、持久。

情感的教育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学生在作文时经常有这种体验:有时举笔维艰,有时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似有一泻千里之感。下笔滞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缺少题材。没有生活经验;二是由于思想不集中,情感不投入,思路不开阔。前者看似与情感无关,其实是我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积累少,不善于挖掘有感性认识的素材。比如作文《我的妈妈》,这类题目学生写了不知多少遍。第一种写法:写妈妈爱我的七八件事,诸如早晨叫我起床。给我做可口的早餐,下雨时给我送伞等等,事情显得琐碎,更谈不上细节描写,你的妈妈套在我的妈妈身上同样适用,仿佛是给所有的妈妈做模具;第二种写法:全文只写一件事,从一件具体而生动的事例中反映妈妈的爱,人物的个性可以显现出来。比如一位学生写道:

我的妈妈是一位下岗工人,爸爸的厂里也因经营状况不好,时常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妈妈不得不重新找事做。于是她每天推着小三轮车去街道边练摊。因为我离家较远,妈妈便把饭放在保温瓶里带在身边。中午时送到学校旁边让我吃。在我吃饭的时候,她总是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吃,我让她一起吃,妈妈总说吃过了。有一天中午,我习惯地来到学校学校旁边,妈妈却不在那儿,我万分焦急。这时一个阿姨递给我一只熟悉的暖瓶,说:“你妈妈病了。回去了,托我交给你。你妈妈对你真好,每天喝稀饭,有时吃你吃剩下的。”我一愣:“我妈妈?…”“剩下的?”……

这篇文章仅写了一件事,但母亲对孩子的爱却浸透在字里行间。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来的。无怪乎列夫·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时,有时会痛哭流涕,他把自己的感受和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融为一体,他是小说中没有,情节中却无处不在的一个重要人物。学生在写作文时又何尝不需要这样呢?

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如果带着真挚的情感写自己切身的感受,使作文成为内在积蓄的力量,则作文轻松有趣,一气呵成,文章也生动和谐,自然流畅。这种创作情绪,马洛斯又称之为“高峰体验”。他指出。在高峰体验中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摆脱了阻滞、抑制、谨小、慎微、疑虑、控制、自责、制动”等一切束缚,“他变得更加当机立断,更加专心致志,更加锐不可挡。他更具有攻无不克的气势,坚定不移的信心,他更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要想阻止他,那是投鞭断流。仿佛他现在毫不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做任何想做事情的能力。”这种高峰体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作灵感。灵感是创造力得以超常发挥的表现。作文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思维境界。在其中。他们会觉得是一种心灵的撞击、感情的共鸣,是一种享受。所以。学生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教师在作文命题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唯其如此,学生的智慧力、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才会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