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俱进抓课改 求真务实促发展

2009-06-18孙长治

成才之路 2009年23期
关键词:教研员基本功教研

孙长治

伴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落实。2002年9月。我县新一轮课程改革走进实验区,拉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作为承担着全县教育教研、师资培训、指导、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教研部门,我们把新课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量,在具体工作中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理念转变、实践探索、专题研究、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作了的有益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提高认识,超前运作,启动课改

1.抓落实,保障超前,组织到位

2002年在县教育局成立基础教育课改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我们进修校也审时度势,成立了学科教研员及基层校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学科教研组织,先后制定和印发了《明水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明水县校本教研制度》《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相关规章制度,把课程改革纳入教研工作首位,做到了组织落实、制度落实、管理落实。

2.抓培训,行动超前,实施到位

我们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培训力度。构建了培中有研,研中有培,研培一体的新格局。具体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通识培训。根据新课程要求,2002年我们就及时将新课程标准纳入“十五”培训计划之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走进新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帮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及学科教学策略,指导教师正确运用新课程解读新理念,实现新的教学目标。二是突出学科课程及教法培训。工作中采取送教下基层和集中统一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分析、专题讲座、教法研讨、名师示范、观摩录像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旧教材与新理念的衔接。在培训上采取“专业引领,送课进校”的形式。实施“头雁领动、骨干带动、城乡联动、学科互动”的研培一体方式,达到了示范方法新、培训范围广,收到了明显效果。5年来共开展专题讲座90次,送课进校100余节,培训教师近万余人次。各学科教师培训率在95%以上。三是突出起始年级新课程培训。2005年8月以来,我们分别对全县中学起始年级拟进入新课程实施的10个学科的328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和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与建议的重点培训。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起始年级教师培训率达100%,为广大教师顺利进入新课改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努力实践,不断探索,推进课改

1.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

我们明确提出教研员工作要重心下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每学期初各学科教研员,都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学校课堂教学第一线,进行调研,采取一听(听学校领导汇报),二问(向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三看(看教学设计、看课堂教学、看学生活动),四查(查教案、查作业批改、查当堂消化率、查活动记录),五交换(同教师、业务领导、班子集体,学生、学生家长交换)。针对调研中的重点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逐一进行认真、周密指导,从教法设计到学法指导严把质量关,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新课程与新理念的最佳结合,使课堂成为师生快乐体验、张扬个性、生命绽放、共同成长的天地。

2.坚持以校本教研为主

我们注重发挥教师进修校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确定校本教研推进项目,采取“主攻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点面结合”的策略,教研员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才能,站在更高层面突显和研究校本教研,积极与学校领导、教师共同研究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过好“四关”,即“教学基本功关、课程标准关、课堂教学关、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关”,使校本教研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

三、专题研究,典型引路,深化课改

工作中,我们采取“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师训和科研相结合、校本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进行探索。

1.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在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以最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具体实现“四优化、四探索”。“四优化”,即优化学生主动学习、优化学生合作交流、优化学生习作指导、优化学生思维想象;“四探索”即改变学习方式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如通达中学在优化学生主动学习上提出,学生主体发展目标的总原则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对待低层次学生采取“低起点、补台阶、扶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待中层次学生实行“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重反馈”的办法;对待高层次学生推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办法。面向全体学生,难度控制在“让不同学生都要跳起来才能摘到,并且跳起来能够摘到”这个水平,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2.以典型引路为突破口,完善骨干梯队建设

我们在针对教研员自身素质提高上明确提出,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向教研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十五”省、市立项课题结题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推广会上,课题组采取“说实验、说模式、评实验、评模式”的形式进行课题交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科研的协调发展。同时,我们注重培养科研骨干教师。将那些在课题研究中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师纳入学科带头人的梯队建设行列,为他们施展才技提供平台,帮助他们立课题、破难关,选示范课、引领课,带动学科群体实现了整体大发展,保证了科研梯队建设更加专业化和精英化。

四、苦练内功、优化队伍、引领课改

我们把建设一支专业化、精英化教研员队伍作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大要素,开展了实效性的工作。

1.优化队伍,吸纳能人

为把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教研队伍中,2003年我们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组织下。率先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依据“能者为师”的原则,采取竞聘上岗,调整各学科教研员22人,占现任教师的37%,当前在职教研员平均年龄39岁,本科学历达85%,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学术团体。

2.苦练内功,提高素质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采取“自学与讲座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学历提高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课改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管理上我们要求教研员实现“两硬”,达到“三高”,开展“五个一活动”。大练“十项基本功”。“两硬”即思想过硬、能力过硬:“三高”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技高为本;“五个一活动”即每人确定一个教研专题、写好一篇论文、出好一节示范课、写好听讲评一条龙案例、扶植一个典型;“十项基本功”即科学规划的基本功、学习积累的基本功、课题研究的基本功、举办讲座的基本功、听课评课的基本功、示范讲课的基本功、组织活动的基本功、培养骨干的基本功、蹲点跑面的基本功、论文撰写的基本功。为检验教研员自培、自练、自我提高成果,我校每年都开展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研员的学习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教研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才保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教研部门只有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地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使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好、落实好。而且,应该看到我校课改工作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谱写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教研员基本功教研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