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09-06-18董建兵

成才之路 2009年23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教材

董建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

一、加强渗透的“五性”

1.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说教,而是寓德于教,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长效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终身受益。因此,显现其长效性。

3.整体性

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折能力,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学习活动与知识的运用中,往往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所激发,产生创新意识并转化为创新能力。当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寻求新知识来解决。例如,在学习余弦定理时,就可以从勾股定理导入,在AABC中,当LC=90°时,三角形三条边a、b、c满足关系式c2=a2+b2。当∠C不是直角而是锐角或钝角时,它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种以旧拓新的导人,不仅让学生找到知识问的支点,而且使学生更明确了新知识所带来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了解产生这一结果的古代人是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的。培养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

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由浅入深,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天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有位教师在函数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张先生要购买一套商品房,向银行贷款10万元,银行利息月利率0.5%。贷款期为15年,贷款按月等额还款,问张先生家每月应还银行多少元?由于分期付款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引入,既联系了实际,又增强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必然会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把握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

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圆周率”“国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谛,找准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德育渗透点。数学课堂中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2.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

数学教学由于知识性较强、注重知识运用,对课堂结构的严谨、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冲击教学,教师必须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学过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随教材要求的变化而随机渗透,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捕捉其情思的变化信息,调整思想渗透的“点”与“时机”,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要做到“眼明、耳灵、腿勤”:眼明则不失察;耳灵则信息准;腿勤则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再针对学生、教材实际,精心思考设计,思想教育的最佳渗透“时机”就不难把握了。如,七年级教学“世界新生儿图”时,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老师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延伸学生的思路。如我国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三,我国一年的新生儿世界第二,而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却少得惊人……因此我们应好好学习,用我们的知识来振兴祖国,科技兴国。

3.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

在“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中,教师应注意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数学学科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无限广阔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学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切实把德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教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