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创造力
2009-06-18谢汉良
谢汉良
摘要: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具体体现,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造力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观念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物,它给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怎样在本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文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在语文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力是怎样体现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这些问题一旦解决了,语文教学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会得到较大提高。下面就这些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职能
创造力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一定价值的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创造力看成是发散性思维,可见,所谓培养创造力,实质上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与再生性思维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全新的,非前人现成的思维,其特点是自我独创,不按别人的老路走。运用它解决问题时,方法上不限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层次、一种结构,而是多样化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多结构的。例如:一个《日出》的标题,可以描写日出的情状,写成刘白羽的散文《日出》;也可以借日出的寓意,写成曹禺的话剧《日出》;甚至还可以根据作者对日出的感情,写成抒情诗《日出》。当然,写成童话、小说和寓言,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就是写日出情状时,也可以写成看日出而不见日出,言日出而不写日出,海边、山顶、平原、高空看日出的比较等文章式样。这其中,有合乎常情的,有意料之中的,有意料之外的。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思维有其变通性、求异性和多向性等特点。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就是训练这种变通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多向性思维习惯。
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特征
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遍具有的才能。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创造力的表现特征是与所创造的客体特征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特征包括再生性的和新生性的两种。与再生性相关的,是再生性创造力,或曰被动性创造力;与新生性相关的,则是新生性创造力,或曰主动性创造力。
(一)从理解的方面看,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听、读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力,是在创造者(学生)与被理解对象(听读内容)两者之间的心理在同一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心理同一是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的心理再生,因此,我们称这种创造力为再生创造力。它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有新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理解,它是新颖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所描写的不仅是春天如画的自然景观,还衬托了作者宁静、超脱的心理情趣。这种理解就更为深刻。
2.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的批判和改造。创造者在理解被理解对象时,发现了被理解对象的不合理性,并提出合理的修正意见,这就属于批判性、改造性理解。比如:“一个月光皎洁,繁星满天的夜晚”就是不合实际的。学生发现了这一点,及时指出来,这就是批判性理解。
3.创造者对被理解对象的否定性假设。形象的说法,就是“假如不是这样……”。比如,阿Q向吴妈求爱,吴妈没有答应,这使阿Q的生活走进绝境。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如吴妈答应了,情况会怎样?或者,假如阿Q日后当官发了财,情况又会怎样?这样的假设,可以帮助更好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开发创造力。
(二)从表达方面看,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说、写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力,是创造者(学生)对被创造对象(说、写内容)进行控制的心理施予,这种施予是主动的。我们称这种创造力为主动性创造力。它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创造者对被创造对象的内容的独特性看法。说和写,就说者和写者来说,是想通过说和写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他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情以及某一个人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事物作评价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评价都会或多或少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同一个被评价对象做出自己独特评价。这种独特的评价就带有创造因素。充满睿智的学生往往能够提出超常的创造性看法来。
2.创造者对被创造对象的形式的新奇性创造。一个意思可用多种方式来表达。用何种方式表达最巧妙合理,而又新颖别致,这需要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条条道路通罗马”,但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近,抄近道赶路,这便是睿智。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能力和善于诱导的方法。怎样培养、怎样开发?本文以经验推理的研究方法试提出如下措施:
(一)把这个问题视为战略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发创造力,从老师一方说,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对象观,坚信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开发,并应该时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忘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没有这个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难以想象的。
(二)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才能,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得到开发。具体做法如下:
1.在听、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听、读内容,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在听、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听、读内容的倾向和思维方法持怀疑态度,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理解听、读内容,训练学生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进行的习惯。
3.在听、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作否定性假设推理,让学生站在听、读内容的思想倾向和思维方法相对立的方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评价判断能力。
4.在说、写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想清楚了,有了自己的看法以后再说再写的习惯,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而不受他人,特别是教师的影响,这也就要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理,使他们自己有独立思想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给学生出的作业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语文教师要在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中测验学生的创造力,以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当然也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否则,也就丧失了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约束力。在语文考试中测验学生的创造力,通常的做法是给学生答题留有充分活动的余地,让他们各显其长,各据其理,各抒其意。这种做法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开发学生创造力,这是一个新颖而又艰难的课题。要探讨其规律,需要作长远而系统的研究,否则,浮光掠影,是达不到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