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成语和口语巧学文言文
2009-06-18康立
康 立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口头语,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点;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古代汉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借助于口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来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文言文,就是一个便捷的途径。
关键词: 成语口语文言文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从古到今语言一直经历着连续不断演变,因此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使得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口头语,由于古已有之,民众代代口耳相传,于是保留了古汉语的某些特点,如“晒太阳”,其实是“被太阳晒”或“让太阳晒”的意思,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倒装句式,但这和现代普遍说的“晒衣服”之类显然不同。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由于主要是或来源于古代的神话寓言,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或来源于历史故事,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或是古代诗文中经典语句的直接引用或节缩而成,如学而不厌、贻笑大方,就自然和古代汉语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了。
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借助口语、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来学习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文言文,就有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同时,也掌握了许多成语、口语,真是一举两得。
一、古义保留
古代某个字的意思现代汉语已完全不用,只留存于某些成语、口语中;或者古代某个字的意思现代汉语还用,但是只能是以它做词素组成新的双音词。所以学习成语、口语不能养成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不良习惯。例如:
1.古义仅留存于成语、口语中:方兴未艾(停止);日薄西山(迫近);断编残简(皮条)。
2.古义留存于成语、口语中,又在现代汉语中组成了新的双音词:瞻前顾后(现代汉语则说“回顾”);道貌岸然(现代汉语则说“伟岸”)。
二、通假字
古汉语中独有的通假字现象,也保留在了一些成语中。弄清这些成语中的通假字,除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防止作文中用这些成语的时候写错别字(《高考大纲》规定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1分),或者快速辨别出“错别字辨析题”中成语的字形正误,值得重视。
例如:“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图穷匕见”,“见”通“现”,显露。“博闻强识”,“识”通“志”,记忆。
三、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也保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口语中,翻译为“使……”、“让……”之类的格式。
例如:“生死肉骨”中的“生”和“肉”就是使动用法,分别翻译为“使(死人)生(复活)”、“使(白骨)(长出)肉”。如果直接解释使动用法的本字,就可以简洁些,只要自己能明白就可以了,比如“飞沙走石”中的“飞”和“走”解为“使……飞”、“使……走”,“富国强兵”中的“富”和“强”解为“使……富”、“使……强”。
口语中的例子,比如:“看医生”中的“看”解为“让……看”,“暖人心”中的“暖”解为“使……暖”,“烤火炉”中的“烤”解为“让……烤”等。
四、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成语、口语中也不少见。所谓“意动”,就是对宾语含有“感到(认为)它怎样”或“把它看作(当作)什么”之类的意思,也可以比较典雅地解释为“以……为……”的格式。
例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可以解为“把……看作草菅”,也可以解为“以……为草菅”。“不远万里”中的“远”,可以解为“感到……遥远”,也可以解为“以……为遥远”。形式有别,含义是相同的。
五、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所谓“一般动词”,是与“使动”、“意动”等比较特殊的动词区别而言,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这类活用的判断,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如果参照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需要动词,而该成语、口语中应该是动词的地方却不是动词,而是名词、形容词、代词或数词,那就说明它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口蜜腹剑”中的“蜜”和“剑”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如果直接解释为“口中蜂蜜腹中刀剑”,现代人就觉得不成句子,听不懂,这就说明其中的“蜜”和“剑”活用了,可分别解释为“含着蜂蜜(说话嘴甜)”、“藏着刀剑(内心狠毒)”。同样,“衣锦还乡”中的“衣”可解为“穿着”, “先礼后兵”中的“礼”和“兵”可分别解为“按礼节对待”、“发兵攻打”。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如“独善其身”中的“善”在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如果直接解释为“独自善良自己”,现代人听不懂,可见这个“善”活用了,可以解释为“完善”。
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是动词、形容词,而在古代汉语中却用在了该是名词的位置,也就是说必须解释为名词才能讲通,这就叫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如“怀敌附远”中的“远”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远方的人”。“追亡逐北”中的“亡”本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战败时的逃兵”。
七、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这同样体现在成语、口语中。判断的方法是,名词的位置在动词前,如同现代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形式,但是作为主语来理解从意思上又讲不通,也就是说后面的动作不是该名词发出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了。
解释格式要根据具体句子的意思来定,讲得通为准,不必死记硬背。或解为“像……一样”,例如“龙腾虎跃”解为“像龙一样(飞腾),像虎一样(跳跃)”;或解为“像对待……一样”,例如“兄事其友”解为“像对待兄长一样”;或解为“在……”,例如“街谈巷议”解为“在街道上,在巷子里”;或解为“用……”,例如“车载斗量”解为“用车,用斗”;或解为“向……”,例如“东奔西跑”解为“向东,向西”,等等。
八、成分省略
如同文言文中一样,成语、口语中的成分省略现象也比较普遍。省略谓语,比如:一字(值)千金;省略宾语,比如:引(之)以为戒;省略介词,比如:如坐(于)春风。
九、语序颠倒
古代汉语中一般叫“倒装句式”的现象常见的有四种: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保留在成语、口语中的则主要是两种: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由于成语、口语不全都能独自成“句”,因此我们叫它“语序颠倒”。
(一)宾语前置
1.动宾结构中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何罪之有(有何罪)。
2.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如:夜以继日(以夜继日)、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二)介宾短语后置
这种古汉语语法现象在成语、口语中常常以“于”、“以”等介词为标志。例如:重于泰山(于泰山重)、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以上九种现象,基本涵盖了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反复体会,自会收到文言文、成语学习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