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组党建: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视角

2009-06-17邱素琴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年4期
关键词:党组织单位党员

邱素琴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迫切要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关键是基层党组织如何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成为凝聚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的政治核心。当前,许多社区(街道)正在探索开展的楼组党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一、楼组党建的兴起及其发展的现实基础

“楼组”是基层社会的“神经末稍”,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楼组党建,即以“楼组”为单位,把居住在楼组内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围绕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居民利益共同点,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松散的、动态的楼组居民凝聚成一个整体,延伸党建工作的力臂,推进社会人的组织化,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楼组党建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社区急剧嬗变,迫切要求创新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回归社区,原有体制外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流动人口等成为社区的新居民,社区社会空间急剧膨胀,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加剧了社会分层,一方面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市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社区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社区党建作为社会结构和国家公共权力转型的应对,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单位组织外的组织,楼组党建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高度的开放性激发出蓬勃的组织活力。

(二)社区社会职能增多,迫切要求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增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围绕着党的基层组织网络而构筑起来,形成了集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社会”体系,党和国家掌握社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掌握单位,以单位为主线,形成控制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执政党必须“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执政资源,集聚更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适应社会转型,加强自身建设,激发更强的执政活力。楼组党建作为社区党建工作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架构,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了与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互联互动、共建共享的组织网络和组织体系,很好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横向贯通和优势互补。

(三)阶层型社区逐渐形成,迫切要求党组织加强利益协调,直面社会矛盾,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随着住宅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商业住宅小区的出现造就了许多新型的城市社区,比如以外籍人士、白领人士居住为主的国际化社区。一方面,不同品质的社区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社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及增强社区的内聚力等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阶层型社区的形成势必会出现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容易导致封闭的阶层等级意识,引发社区矛盾的对立与冲突,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楼组党建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密切党群关系,成为推动不同群体利益表达、协调与组合的组织力量。

(四)新型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社区党建工作体系,为楼组党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楼组党建通过对现行社区管理体制组织流程的再造,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楼道,以楼盖区,使社区党建工作在组织体系上,形成了由点到面,由角到块,纵横相交网络化的组织架构,把党的工作渗透到每栋楼组、每家每户。这一组织架构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条块分割封闭式的“单位结构”,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适应了党的各类社会活动载体的扁平化分布管理要求,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体制,为楼组党建的发展提供了路径依赖。

二、楼组党建的特色及其意义

(一)支部建在楼上,以楼盖区,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支部建在楼上,是开展楼组党建的鲜明特色。以浦东沪东社区(街道)楼组党建为例,浦东沪东社区(街道)以楼组或楼栋(一幢楼)为单位,成立社区楼组党支部或党小组,规定每个“楼组党支部”有10名以上在册党员,每个“楼组党小组”由5名以上党员组成,对符合建立党支部(党小组)条件的楼组,做到提前摸底,主动跟进,及时组建,实现以楼盖区,党建工作的全覆盖。截止到2008年上半年,沪东街道党工委已组建8个楼组党支部,440个楼组党小组,组建率达到71%;覆盖了702幢居民住宅,覆盖率达到73%;参加党员人数为3087名,党员参与率达到75%以上。

长期以来,上海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是党工委领导下的居民区党组织。随着社会单元结构的分化,改革开放前的“单位结构”让位于“社会结构”,社会资源的整合形式发生了变化,社群生活的行为定势发生了变化,社区成为人们在单位体制解体后可以依赖的组织。楼组党建使社区党建工作的触角直接伸向社会最基层的细胞——楼组,这是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按照党的十七大“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要求而作出的积极选择,也是开展“楼组党建”重要的动力要素。

(二)党员亮身份,一个党员一盏灯,增强党性意识。开展楼组党建的主体是党员,许多楼组党建通过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提出“一个党员一盏灯”,要求发挥楼组党员的积极性,这是开展楼组党建的又一亮点。上海嘉定新成路街道通过与社区党代表会议、居民自治自理等工作有机结合,使党员直接为群众服务,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浦东沪东社区(街道)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组织党员与党员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党员家庭与群众家庭结对(即“三结对”)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党员公开服务承诺活动等,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楼组党建特色。

楼组党建以党员参与党建活动和社区建设为纽带,积极探索发挥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作用的新途径,拓展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在职党员八小时外的先进性。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形式。“让群众知道我是党员”,既蕴含着党员对自己政治生命的骄傲,也包含着党员对自己的政治组织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群众中的认同感,使群众能切身感受到身边党员的表率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三)党员与群众“零距离”交流,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在实践中,许多楼组党小组开通了“求助热线”,实行“便民菜单”,发放党员“温馨卡”、“需求卡”,开展“有困难找党员,有需求找组织”等互动、结对、帮困活动。比如,上海普陀区甘泉社区开展“三入户”(入户问需、入户联系、入户服务)活动,组织楼组党员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形成了党员与群众面对面、手挽手、心贴心、情相连“零距离”交流,“经常、随处、及时、有效”地帮助居民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这是楼组党建的生命力所在。

楼组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从不起眼的小事、琐事做起,把党的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出现在居民需求时。有的党员深有体会地说,在一个楼组里,大家相互帮助,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有时举手之劳就帮助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而党员的形象、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挥。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开展楼组党建,党员的形象我们看得到,党员的作用我们说得出,党员的模范行为我们感受得到,党员成为楼组居民的贴心人。可以说,楼组党建为党组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重要载体。

(四)以楼组为纽带,“因楼而异”开展活动,创新党的社会工作方式。楼组党建的鲜明特点是立足楼组,活动因“楼”制宜,力求“适时、适度、适宜”。为此,许多楼组党组织结合创建文明楼组、结对帮困、中秋联欢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群联动活动。在社区和楼组、社区和单位、单位和楼组间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增强了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比如,浦东沪东社区(街道)党工委开展楼组党建版面宣传活动,将1300余块楼组党小组(支部)版面上墙,形成有影响的宣传力量,扩大了党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各楼道客厅里的“组织生活会”、“党建宣传栏”等都成了楼道平安和谐的“议事角”、楼组家庭的“晴雨表”。

因“楼”而异使得楼组党建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党组织不依托行政权力,在社区和楼组、社区和单位、单位和楼组间形成党群互动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是平等的,自愿的,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没有经过任何政治动员或行政动员,使在职党员八小时外发挥党员作用有了新的平台和活动的空间,党员主体地位在社区得到了延伸,极大地增强了党的社会凝聚力。许多社区在开展楼组党建工作的同时,楼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加强,达到无违法违纪现象、无邻里矛盾纠纷、无安全火警事故、无封建迷信活动、无脏乱差险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为加强党的社会工作积累了经验。

三、开展楼组党建对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许多楼组党建的成功探索,为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好地融入社会、整合社会、引领社会,推进社区建设拓宽了视野。楼组党建的实践对我们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启示之一,社区党建与传统单位党建相比可支配资源有限,楼组党建涵盖了社区多种组织实体、资源整合度大大提高。从纵向看,楼组党建隶属于社区党委,作为社区最基层组织,有上级党组织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从横向看,楼组党建与其他组织间的交流互动形成多个层面的有机联系,互为支持;从整体看,楼组党建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与各类社区单位党组织互为联动,相互支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纵横交叉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在各级党组织、社区组织以及党员群众个人之间构建起“全通式”的组织体系,实现优势互补,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由于“条块分割”出现的组织资源不足,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增强组织凝聚力。

启示之二,社区党建以服务为重点,楼组党建以灵活多样为特征,广泛动员组织党员为群众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了升华。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楼组党建通过党员与群众直接的、面对面的广泛接触,为满足社区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发挥组织的优势,广泛动员和组织党员为群众服务,使党员个人的能力在社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党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由于楼组党建不依托单位体制下的行政权力,因此,党组织为社区党员、群众的服务更多表现为自愿、互助、平等、参与、责任等公共精神。通过楼组党组织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推动各种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得到平衡,使更多的“社会人”在社区找到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进一步拓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空间奠定基础。

启示之三,社区党建工作具有多元化特征,楼组党建通过搭建多维度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以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社区党建工作,具有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以及主客体的多元化等特点。楼组党建通过搭建多维度的公共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既整合了社区各类组织,又融合了具有个体性特征的流动党员;既整合了各类纵向性的,即具有隶属行政关系的单位,也融合了横向性的,即没有隶属行政关系的单位;既整合了基层政权内部的党组织,又融合了各类社区单位党组织;既整合了社区内部的党组织,又融合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群众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和其他组织等,以其小型、灵活、多样化的特色及其精细化管理,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这是社区党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启示之四,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结构日渐开放,楼组党建工作突破了单一的以企业为单位划分党组织的模式,扩大了党员的政治活动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党员和党组织的流动性逐步强化,社区新迁入和成立的单位使新的党组织不断涌现。以沪东社区为例,沪东社区原来分布着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和研究所,包括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桥石油化工厂、上海航海仪器总厂、中国极地研究所等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流动党员增加。楼组党建围绕社区建设,以开放的姿态把原来隶属于不同层级党组织的党员个体,以楼组为载体组织起来,通过协商、交流、引导和参与等手段,构建社区利益共同体,拓宽了党员政治活动的空间。

综上所述,开展楼组党建,延伸了党的工作力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的要求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制度支持和人才保证,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党组织单位党员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党员标准是什么?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