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对策思考
2009-06-17刘自斌
刘自斌
[摘要] 坚持科学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激发内部管理活力,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地方办学特色,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地方高职院校 科学发展 主要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获得了迅猛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既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办出特色,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正视因规模扩张引发的发展失衡,化解因办学目标过分趋同和办学资源过度市场依赖导致的发展风险,形成以质量效益为特征的发展优势,构建以结构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格局,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下面,笔者就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谈点认识。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技术型和技能型大学,既具有高等学校的共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高职院校个性的形成与否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们既要立足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精神,始终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抓手,牢固树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抓好内涵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具体而言,在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四种意识:一是跳出计划经济条件下“等、靠、要”的思维定势,强化市场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向市场、服务市场、适应市场已经成为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主旋律。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靠、要”的思维定势,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化规律,主动融入现代市场运行体制之中,充分利用区域内行业、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弥补自身资源积累的不足。二是跳出闭关自守、关门办学的思维定势,强化开放意识。职业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坚持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办学效益。三是跳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强化创新意识。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结合地方实际和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改革创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就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始终站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沿,努力探索最贴近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特征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跳出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势,强化特色意识。特色决定生存,在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的职业教育领域,地方高职院校相对处于弱势,如果我们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地方特色上下功夫,就很难在今后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所谓地方特色就是要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人才需求相吻合。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强化特色意识。
二、以不断深化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
一所学校内部是否有活力,关键在于深化各项改革,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只有加速实施以干部选拔聘用制、人事分配制度、教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改革,才能激发学校内部活力。一是积极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竞聘上岗、定期交流、能上能下的干部任用机制,并逐步建立以岗位为基础的全员聘任制,按照“以岗定酬、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原则,将职工收入与个人业绩以及学院的发展挂钩,切实完善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逐步构建就业导向型教学体系,使学校的核心能力不断对接地方技术人才需求,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按照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确立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和监控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推行专业和课程评估。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极评价的统一,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素质评价与技能评价的统一。三是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在学校逐步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并按照市场化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保障力。在办学经费筹措上,要实现投入多元化,形成多方筹资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争取政府支持、校企共建、学院自筹,多管齐下,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达到高职院校建设标准,特别是在发展中积累资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自我滚动发展。
三、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只有用制度进行管理,才能克服人治的现象,才能遏制工作的随意性。地方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就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人事分配制度、责任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教职工和学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理顺工作机制,强化层次管理机制和协调配合机制,做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负责,笔者认为,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重视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建立和完善与教育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相适应的教学、教师管理制度为重点,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制度认同,规范制度执行,健全刚柔相济的制度体系。改革内部机构设置模式,以适应工学结合的开放性要求,逐步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二是落实管理责任。引入企业精细化管理和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结合本校的管理实际,建立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持续改进程序,细化管理标准,强化管理责任,杜绝缺位现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三是强化管理监督。所有制度的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必须接受师生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防止随意性,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有效工具。
四、以教学创新为突破口,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是地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我们要着力在“创新”上做文章。一是创新专业建设模式。要认真研究和寻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市场,发现市场,把准供需链条,努力培育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按照高职教育“专业+公司+师生员工”专业建设的特定要求,引导和扶持各专业大类依托专业创办产学研实体,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形成“专业-产业-专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立足于面向职业岗位(群)的“解构”分析,着力于面向工作过程的体系“重构”,形成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明显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工作任务、目标、过程、内容、方法、评价与学习任务、目标、过程、内容、方法、评价的有机衔接。三是创新课程开发模式。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关键是要针对职业岗位作业流程的特定要求,完善动态的教学内容调整与课程设置机制,探索构建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新模式。在现有模块化教学探索和专业技能培养标准开发实施的基础上,以实验、实训、实习为基本线索,全面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和开发计划,与现场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包和培训包,逐步实现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化和标准化。四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转变教学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学条件,构建体验型教学方法体系,坚定不移推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以岗定学的模块化教学、以任务定学的项目教学、以资源定学的活动教学、以情景定学的仿真教学、以实际定学的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新课型,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型、体验型、探究型等理论教学新课型,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
五、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作为职业院校的师资应该既具有良好的品行,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目前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状况之所以离学生的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执教能力不强。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好转,我们必须以改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育人与培养职业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改革师资评价内涵与方式,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执教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教师的机制,拓展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教师的途径,保证专业教师每年有1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脱产实践;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建设好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三是鼓励和支持教师打破专业界限,组建技术创新团队,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攻关,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推广所取得的业绩以及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和经济效益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范围。四是主动应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全面实施全员聘任制和合同管理制,不断改进绩效考核工作,不断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考核办法,形成灵活开放、科学有效的教师管理机制,激发内部管理活力。
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是校园之魂,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管理方式。宽松、和谐、开放、自由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毋庸置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重在培养职业能力,但当今时代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单纯是懂技术,没有人文修养,具备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学生在校期间,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学专业,感受不到人文环境的积极影响,心灵就会被扭曲,对学校的管理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悲观、厌学。因此,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师生感受到学校的可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要实施以职业文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丰富素质教育内涵,营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校园文化氛围。具体包括邀请当地著名企业家、商界精英及其他成功人士开办讲座;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种比赛活动和书画作品展、专业技能比武成果展、举办文艺晚会等等,从而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凝聚人心的目的。
总而言之,地方高职院校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质量这个核心,深刻把握多层次质量观的内涵,认识自身的办学特点,明确在高职教育系统中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并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健康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宦璐.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1-85.
[2]黄宝德.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6):12-13.
[3]熊琦.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刍议[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10):16-18.
[4]黄静潇,李映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刍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2.
[5]张旭日.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6):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