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本培训的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探索

2009-06-17潘连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校本培训

潘连飞

[摘要] 杭师附小以“校本课程”为研究主线,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煲汤式”教师培训。这些教师培训分为班主任培训、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所有的活动、培训都纳入了教师培训课程。同时,教师培训课程又分为理论课程、操作课程、健康课程、体验课程四大课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培训,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杭师附小这种“煲汤式”教师培训及制定的有力措施及配套管理方法,为我们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来了一些启示及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校本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素养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行动研究者”等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教育文献中,这些不同的表述道出了同一理念: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应当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当前,“教师即研究者”在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但是我们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究?如果要求教师像专家那样,用学院派的一整套操作来研究,我们一线的老师能行吗?答案是不可能,不现实的。那么,究竟应当引导教师走一条什么样的的研究之路呢?眼下,许多地方的小学教育研究,一般指导的专家都是专业工作者,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他们在指导学校的研究工作时,很容易照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做法,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立项、开题、结题、撰写论文、评奖、发表论文等环节上,而恰恰忽略了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即坚持指导性、服务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过分强调教师的专业化、专门化,是值得商榷的。

再则,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因。当前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不明确或不正确,小学教育科研与实际脱节,教师缺乏对科研一般程序及方法的了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的养成,如果不加以解决,小学教育科研必然会流于形式,将严重制约教育改革的进程。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在不停地实践、思考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模式,希望能真正的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笔者在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任教期间,参与到他们的教师专业培训中,他们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模式,很值得借鉴。

二、进入现场——杭师附小“煲汤式”校本培训的体验

1.基本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以“促进每位师生人格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出人才,出课程、出经验”为办学的目标,尤其是在教师“出人才”,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更是本校“大手笔”的地方。杭师附小教师发展中心的近期规划,到2010年,学校骨干教师达30%,50%~60%的教师做到专业精深,教育有特点,学校各学科均有1~3具有市、区级教坛新秀或市区级有影响的教师1~3名,区特级教师2人,省特级教师1人。培养出3名能独立开展“教师行为观察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实验室”、“儿童数学思维开发实验室”工作的专职研究员。同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达2010年,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总教师数的10%。本科学历的达80%。

在这样的总目标之下,杭师附小开展了“煲汤式”的教师培训,并逐步形成“煲汤式教师发展课程”指导纲要与内容系列。

2.“煲汤式”教师培训的开展

杭师附小的“煲汤式”教师培训分为:班主任培训、全员培训、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有计划进行,包括了教研组的活动、以及师德培训。这些所有的活动、培训,都统一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这个范畴,教师培训课程又分为四个类别:理论课程、操作课程、健康课程、体验课程。

理论课程的培训,一般分成三种形式讲座、座谈、讨论。由比较权威的专家及学校教师实践者主持,承担角色。并特别注重挖掘本校老师教学生活中比较成功、创意的经验,供大家学习。这点笔者深有感触,与本县许多学校轻视教师的教学、管理经验,忽视教师创造性教学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要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使教师感到教学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除了让教师接受高端的理论培训外,更要学学杭师附小这种基于本校实践者,以身“显法”的培训理念。

杭师附小的操作课程一般是指课堂的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观摩、课例分析、磨课反思、同课异构等,形式多样。每星期的周三、周四、周五分别安排各个学科的组内教研,由教研组根据省、市教研室及本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主题,定时定期举行。让笔者赞叹的是,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每周各教研组都能定时定主题进行学习,教师这种自觉性,对专业发展的渴求性,让人敬佩。我想这缘于杭城整个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教育氛围,也更缘于杭师附小管理制度严格性。每次各组的教研活动,都有教师发展中心专人负责管理教师参训的考勤、记录、考核、总结等,促进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我想,每个学校如果能坚持这种“钉子式”的“不放弃,不抛弃”的坚持,那不仅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本校教研的传统与特色。

杭师附小的“人格发展研究所”为全国首家在小学部设立的研究所,他们以促进“师生人格健康发展”为主旨,所以特别注重健康课程的设置与培训。

杭师附小的体验课程内容最为丰富,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有各科教学计划的制定、讨论,教学沙龙,学力调查反馈等。在体验课程中,杭师附小给每位老师创造学习平台,创造展示机会,每位老师从中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杭师附小的这种“菜单式”的体验课程能给我们带来些启示。

杭师附小的教师培训课程,虽然分四种类别,但不难发现整个学期他们都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主线,围绕“小学生亲密接触情感教育课程开发”、“儿童国际象棋课程开发”、“教师发展课程开发”三个校本课程开展校本培训。

3.“煲汤式”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培训制度

为了切实落实“煲汤式”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杭师附小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完善科研组织和制度。随着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普及,一套保证教育科研能持久、健康发展的相关制度渐趋完善。

该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有负责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一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一人,研究员2人。组建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三级管理系统,建立制度,统一管理,特别重视实验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发展中心按月对各位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每学期评比科研积极分子和优秀课题组长;制定“教职工论文发表、交流、获奖的奖励条例”,对教师在教育科研上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教科室配有专用电脑;校长直接抓科研。

其次,杭师附小从形成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观念、促进教师掌握教育研究基本知识、培养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三方面入手,研究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上措施得力,具体做法有:

(1)校长每学期至少为教师做一次科研讲座。

(2)每个教职工每月必须有二篇教学札记,500字左右的体会或评论,上传校网。

(3)学校平均一个月请一位教育专家给全校教职工作一次专题讲座。

(4)学校教科研档案齐全,并努力做到资料管理数据化。

(5)对参加立项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按月考核并根据科研工作情况给予一定的科研补贴。

再次,重视课题的管理。教育科研工作,以校儿童人格发展研究所为研究平台,落实到申报、立项、研究、研究总结和成果推广等每一过程。课题分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以“课题管理办法”来统筹管理。

最后,规范教师专业知识培训与学习。以“自学+讲座+专业知识年度考核”形式,教师专业知识考核原则上每年一次,放暑假结束后进行。如果考试成绩属于优秀等级,可以每两年一次,若考试成绩不合格,每学期一次,直到合格为止。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的老师选考,成绩记做合格。教师专业知识考核成绩折算分数后进入星级教师评比。(附: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实施星级教师评定)

三、“煲汤式”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的启示

1.通过教师培训规划,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杭师附小以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为研究主线,以学校总目标之一“出人才,出课程、出经验”,定位每位教师的职责,规划教师培训框架,更新观念,增加教科研意识。开展科研培训要扫除教师科研的认知、精神障碍,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2.关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杭师附小采用了刚性的管理机制和柔性的管理机制。建立刚性的管理机制,规范科研行为:建立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监控,让每一位教师都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不仅能确保课题的质量,更能确保教师健康地发展。建立柔性的管理体系,诱发科研动机。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非强制性的管理。诱发,促进人追求成功体验的本性,使之成为推动其行为的强烈动机。教育科研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者,应肯定他们每个哪怕是细微的成绩,这是促使教师潜心科研、努力工作的最好方法。

3.形成研究型教师群体,发扬合作优势

在杭师附小的教师培训中发现,必须要面向全体教师,才能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构筑研究型的教师群体,利用小学教师的群体优势,来带动学校的科研活动。通过构筑“研究型”教师群体,影响和带动广大的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4.理论培训为先,丰厚教师的科研素养

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科研知识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教师由于在中师学校的课程设置原因,没有学习过有关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因此,科研知识是严重缺乏,致使他们很难开展科研活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有感触地说:“离开教育理论,学校教育工作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因而我非常看重教育理论。”所以,杭师附小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对他们的科研理论的培训。

5.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

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培训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教师们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这一点是我们进行科研实践得到的最大的体会,也是广大的小学教师最喜欢的一种科研的培训方式。在杭师附小的教师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在目前她所参加的教育科研培训中,最有效的形式就是“真实任务”或以课题为依托的培训形式,即由某一个科研单位或导师带领几个小学教师主持研究一个具体的课题。因为以目前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还不能安全胜任对一个课题的研究,通过完全参与一个课题的研究,在有关人员指导下,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开展研究,通过一次比较规范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小学老师才能很好地了解科研活动的流程,从文献收集、课题的立项申请、实施、数据收集、统计处理、得出结论到撰写报告,经历了一次以后,对教师们以后单独开展课题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杭州教育科学院对几所小学的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前和研究后的统计处理的结果也表明,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科研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开展科研工作的水平与参加前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校本教研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毕田增.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开明出版社,2003.

[4]杨明全.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J].师资培训研究,2001,(4).

猜你喜欢

校本培训
小学英语教学管理策略初探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系统”与“分层”并举 “幸福”与“专业”共长
提升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校本培训探析
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合理进行校本培训评价
农村骨干教师校本培训,痛并坚持着
研析小学校本培训质量管理的方法
雏鹰学校校本培训之思考
有关专题式校本培训
高职高专院校校本师资培训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