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2009-06-17王俊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

王俊燕

[摘要]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从来都处于旁观者的角色,也大都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母亲的责任。其实,父亲不仅能胜任对子女的教育,而且其作用也不可缺少,尤其是在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社会化、青春期教育和道德发展的方面更为突出。

[关键词] 青少年 性别角色发展 社会化青春期教育 道德发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男人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的人,女人则担负着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男主外,女主内”自然成了家庭分工的标准,人们也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另外,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父亲这个角色并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活动。其实,研究表明,除了哺乳外,父亲均能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即便是哺乳,也可以完全用父亲的人工奶粉喂养来代替母乳喂养。而在教育上,父亲不仅能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而且他的作用也不可缺少。

本文着重论述一下父亲在孩子成长到青少年期这一特殊重要时期的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的重视。

一、父亲在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作用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父亲拥有着不同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这些特征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上,我们承认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多种理论证实,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模仿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和男性行为品质,女孩则通过对父母行为的对比深化了对自身角色的认识。

有研究证明,如果父亲缺失发生在4岁前,那么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对男孩。更有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并且生活在权威型母亲教育的家庭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如果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等,甚至会导致青春期的提前到来,并增加了女孩过早的性行为和未成年怀孕的风险。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父亲在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父亲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

父亲对青少年期子女的社会化影响作用增强。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而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的行为比率都较大。另据孟学群和宋学文的研究发现,少年期,父亲对子女社会化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比母亲的作用更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

第一,青少年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心理需要的扩大,他所关心、要求的已从吃喝玩、学习课本知识,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一些问题上。他们希望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经验,向往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人格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时母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希望从父亲身上获得。

第二,父亲对青少年至关重要,他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和参谋及余暇时间的伙伴。在我国当前多数家庭中,一般父亲比母亲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对外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父亲的意见举足轻重。

第三,母亲对青少年的教养态度方面的问题比父亲相对更严重。母亲的不安、干涉、唠叨、溺爱,使强烈要求独立的青少年期的孩子特别反感。因而,青少年对母亲管教态度的意见比父亲更大,这就削弱了母亲的教育影响作用,相对增强了父亲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父亲在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亲应该尽早成为孩子可依赖的靠山。

以女孩为例,有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尽管基因(遗传因素)、饮食和锻炼影响青春期出现的早晚或发育质量,但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关系同样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所以,到了青春期,父亲一定要经常跟女儿沟通。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

另外,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甚至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坚强的毅力。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四、父亲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力量,就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

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刘建清通过研究指出:父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西方一项对父亲与子女违法犯罪行为关系调查表明,违法犯罪人中有22%~57%人的无父亲,特别是14~17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无父亲的人居多数。这是因为无父亲会对子女的人格、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与违法犯罪行为有关。但是当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溺爱相结合时,会更加增强儿童青少年的反抗性,逐渐地“逼迫”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父亲的不良行为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所以他认为,有不好的父亲比无父亲的情况更糟。?

由此可见,父亲的形象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窗口,持续而深刻的父爱和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助于子女个性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父子关系和父亲形象将大大地促使子女在日后的不利情境中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

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了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的存在和父爱及良好的父子(女)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个源泉,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发展尤其是双性化发展,社会化、青春期的顺利渡过以及道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健翔.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中华家教,2007,(1).

[2]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3]张瑜,李宏.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探索.

[4]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32.

[5]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基础教育研究,2005,(10):18-20.

[6]徐岫茹.青春期孩子的“首席执行官”.家庭教育,2003,1.

[7]父子关系和青少年问题.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