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带情,良言可以不逆耳
2009-06-17王敬为
王敬为
【摘要】批评教育学生是教师每天要面对的头痛问题,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归纳了三点批评教育学生的口语方法。
【关键词】批评教育 模糊语言 软性语言 肢体语言
批评教育学生改正缺点和错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批评教育学生感到头痛。因为当代学生的心理具有多面性,他们见多识广,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喜欢独立思考,有主见;同时,绝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喜欢表现自我,进而形成了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又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他们形成了封闭心理、逆反心理。而现在又不能使用“棍头出孝子”的教育方式,留给教师的就只有说服教育一条路了!我们只能在“良言”上下功夫,让“良言”不再逆耳,达到有效沟通、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使用模糊语言,缓解矛盾
当学生犯错误被教师教育时,当然就形成了一对教育与受教育的矛盾。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由于学生的心理差异,他们的情绪一般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消极对立心理,多出现在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较差、组织纪律观念较为淡薄、屡遭批评、教师和同学们另眼相看、或教师关心太少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对待教师的批评教育反应淡漠,本着无所谓的心理;其二是积极对立心理,一般是对学校或教师的一些做法不满,或干脆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犯错误的学生,他们对待教师的批评教育反应积极,进行申诉或和教师言语对抗。不论是哪种情绪表现,此时,还在生气的教师如果把握不好,大声训斥学生,就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不但教育失败,甚至会起负效应。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逞口舌之快,先行数落教育学生,而是保持宽容心态,平复情绪,使用模糊语言来缓解矛盾。
模糊语言的语义模糊性是指语义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Max Black在《语言与哲学》中讨论了语义不明确的三种情况:歧异、模糊和笼统。因此,使用模糊语言可使言语更具有可接受性。
当一位借口感冒已经三天没上早操的学生站在我面前理直气壮地说:“我感冒了,起不来,不能上早操”的时候,我没有正面应对,而是说:“是呀,你带着感冒,用尽全身力气,爬起来,用这么大的声音和老师解释你没能上早操的理由,真是不容易呀!老师谢谢你!(完全使用亲切舒缓的语气)”顺着他的话,故意不确定感冒的程度,不但拉近了和对方的距离,有效地缓解了矛盾对立的局面,还给说话者留出足够的回旋空间,同时又让他意识到自己借口的不充分。一个模糊语的使用收到了一举四得的效果。和老师气呼呼地说:“感冒哪有那么严重,看你现在多精神,还能和老师大声申诉呢!”这个明确的语言表达效果是相反的。
使用模糊语言,还能化解尴尬,应付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一次,一名学生读课文,用极快的速度和极小的声音读,我顺口说,请用正常的速度和声音来读,他却说这就是正常的,我灵机一动借用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说:“哦,老师又落伍了,什么时候正常的读课文变成这样的?”这里完全模糊了“正常的读课文”这个概念的内涵,因为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避免了尴尬,缓解了矛盾,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当然,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使用模糊语言只是缓解了矛盾,并没有真正地解决矛盾,所以还需要下一步。
二、使用软性语言,解决矛盾
相对于命令、禁止、警告等强制性的语言,人们通常把含有规劝、协商、体贴、关心、尊重等意思的语言称为“软性语言”。软性语言的后缀一般采用“啊”、“吗”、“吧”、“嘛”。使用软性语言可以使语气变得轻缓、柔和,使听者易于接受。前面提到的那没上早操的男同学,听了我的话,改变了和我对立的情绪,意识到了自己理由不充分,我继续用和缓的语气说:“感冒的滋味的确很让人难受,不过你还是坚持上课了,我相信如果你再坚强一些早操也是能上的,对吗?(接着,我用较严肃一些的口气)你躺在床上想什么了吧?想到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了吗?”我一连用了几个软性语言的句子,没有直接批评他,而他却心服口服地说:“老师,别说了,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保证不会有下一次了。”
同样的,那位在课堂上因为读课文顶撞我的学生,其实他也是顺口说出,说完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下课后,我把他找来,关切地问他有什么心事吧?不管什么情况,这样做对吗?和他长谈,解决了他的心事,也避免了下次在课上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面对当代学生个性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承受力差等特点,老师批评教育学生必须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不能使学生过分地羞愧和无地自容。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名誉已经受到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愈加淡薄。”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对一个名誉扫地,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尊重学生,留有余地是批评教育的底线,这正适合软性语言使用的特点,始终坚持和学生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交流,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每每都能获得最满意的效果。
配合模糊语言和软性语言,不要忽略了配合教师口语中肢体语言的使用。
三、使用肢体语言,避免矛盾
肢体语言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的一种形式,又称为态势语。
当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时,不可能没有肢体语言,这个也不容忽视。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解决学生犯的错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比如,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讲课时停下来批评教育他,不但耽误大家的时间,而且他自尊心受到挫折,可能并不能改变他不听讲的问题。笔者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边讲课边走过去,用手帮他把书放好,指出正在讲解的内容,立刻使他回到了听课中来。
一次,学生和别人打仗了,来到办公室,未说话之前,笔者看到他衣服不整,动手替他整理好衣服,让他坐下,并拿来水,通过这几个肢体语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为下面的教育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批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不再犯错误。所以,灵活自由地运用模糊语言、肢体语言来缓解教育与受教育的矛盾,再用软性语言来批评教育他们,还要注重语气、语调的变化,一定会收到最佳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让“良言”不再逆耳,让批评教育学生不再是让人头痛的事,而成为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