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09-06-17包永华
包永华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使命,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资格认证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35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新形势对高新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短缺状况日趋严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迫在眉睫。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合21世纪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高职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和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维护、服务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业人才。高职食品专业的职业教育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食品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部门,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
由于食品行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面宽、生产实践技能特点差异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所以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食品专业教学计划标明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宽泛和笼统,缺少对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课程设置中食品专业基础课多,而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和系列选修课少。
2.2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学生应是在企事业单位中用得上、拿得起、留得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学生实践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特色不鲜明,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偏多,独立开设的系列实训课程偏少,有的实训课程开设了,但困于师资及设施条件,效果并不理想。
2.3专业资格认证力度不强
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用人单位不再把学历作为唯一的选人依据。职业资格认证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在应聘食品检验工的人员中,部分应聘者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持有食品检验人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却不多。因此,从长远看,严格食品行业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必须从学校教育阶段抓起。
2.4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滞后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在办学上仍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脱离,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较少反映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3高职食品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发展高职教育关键性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制订培养计划的基本依据。根据食品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设计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强调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在制定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力求体现食品行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理论知识要求程度偏浅、广度偏宽、突出应用、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来确定实践应用技能教学,以食品技术领域的成熟技术和管理规范作为专业主要教学内容。
3.2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食品专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安排理论与实践多重循环,实现课内试验、课程实训、综合训练、分层次实习多种实践形式并存,并与职业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以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形成2条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使毕业生对于专业领域的问题达到“一看基本能会、一点基本能通、上手基本能做、一学基本能明”的4项基本要求。
3.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要切实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二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突破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制约,开通引进技术人才的渠道,聘请校外食品相关企业及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
3.4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要实现培养技能型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学生就业准入的双证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调整,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大学毕业证书),又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对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以突显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
3.5加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
所谓职业素质有2个层次:一是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般职业素质;二是由本专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专门职业素质。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培养敬业乐业、执着追求、团结协作的精神等第1个层次的职业素质同时,必须加强第2个层次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是由食品专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例如,食品专业营养方向的学生要具备相当丰富的营养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素养;安全方向的同学要练就一身相当熟练的食品检测能力等。
3.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高职食品专业教育质量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建立结合所学课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水平的训练基地。鼓励学生从实训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巩固课堂知识,增强学生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培养素质高、适应性强,兼具实用型、创造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3.7加强教材建设
要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按照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保证科学性前提下,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贴国内外食品行业生物技术前沿,融合行业成熟技术经验,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理论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真正体现教材的专业性、适应性、实用性等。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1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食品专业,只有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4参考文献
[1] 侯素美,颜淑媛.简论强化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J].中国成人教育,2000(6):39-40.
[2] 马义荣.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39-40.
[3] 王明达.加快步伐 分类推进 逐步完善 关于建立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1(9):9-10.
[4] 王程有,王睿.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探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51-52.
[5] 辛秀兰.谈我院生物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