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的思考
2009-06-17顾模进
顾模进
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针对目前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念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作为经济安全重要内容之一的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家安全,是指一国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生存与发展免于危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它是国家生存的首要需求,也是一国寻求发展的基本保证。[1]国家安全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安全观是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是一个国家在维护本国的安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自身安全利益、安全目标、安全环境和安全手段等问题的认识”。[2]
现代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综合的国家安全观,从内容上看包括领土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3]在一系列经济安全要素中,能源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代工业的能源构成一般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能和核能等。能源安全是指“在能源方面有足够的储备、生产和销信渠道,可以满足国家和居民预期对能源的需求,其价格不致于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4]它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其一,国内有充足的可供使用的能源,并且可以自主开发和利用;其二,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保障能源进口以弥补需求的差额,确保进口渠道的安全和畅通,与此同时,国内拥有完备的能源储备体系和替代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安全重要内容之一的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国民的重视。我国政府一直在对全球和国内能源安全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在2006年7月17日举行的八国集团(G8)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为核心的新能源安全观,为实现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其主要内容是“三要”:一要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强调从协作机制上求取能源安全;二要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强调从技术上求取能源安全;三要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强调从能源通道、过境安全上确保能源安全。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际社会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能源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石油所具有的不可再生、分布不均等特点,决定了其作为常规能源早已远远超出一般经济资源的内涵和商业范畴,成为关系各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也因此成为能源安全的主要内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石油的战略地位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就强调:“一滴石油的价值相当于战士的一滴鲜血。”[5]西方专家曾经预计,未来的战争不是为意识形态而战,而是为确保宝贵的能源而流血。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问题日益升温,并且面临着不同以往的新挑战,主要表现有:其一,由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快速增长,国际油价的高位震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危及全球能源安全;其二,能源主产地和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凸显,某些大国为确保本国能源的安全稳定极力争夺能源产地和控制能源通道,加剧了国际社会能源不安全的局面;其三,能源使用引发的环境问题愈加突出,确保能源的使用安全成为当前面临的又一大挑战。[6]
(二)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加之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国情,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占到66.1%[7],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走的是以拼能源、拼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我国的能源消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我国从1993年起已被列入世界石油净进口国,目前,进口石油已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30%。据权威机构预计,2010年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1.5亿吨(占消费总量的40%),2020年将上升到3亿吨(占消费总量的50%)。[8]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建设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瓶颈之一。从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能源匮乏的国家,很可能在残酷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受到强国的影响甚至支配。因此,关注能源安全并制定相应开发、保护、储备和配置体系,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无法回避的课题。如果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国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很可能陷入被动甚至无法生存的局面。
(三)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相对淡薄。
和美国、日本等全民国防教育普及率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能源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有些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能源安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少忧患意识,对世界形势认识不清。在经济全球化的主流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不少大学生忽视了世界上仍然存在政治动荡、地区冲突和不稳定因素的事实,片面地认为世界非常太平,缺乏应有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安全漠不关心,国家安全意识、能源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二是对国家安全的内容认识比较模糊,仅仅把国家安全局限在领土、战争、国防、军事、间谍等一些传统的、局部的表现形式上,不知道国家安全除了包括国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传统因素外,还包括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因素,更不能理解能源安全的问题。他们片面地认为国家只要外部没有遭受外国的威胁和侵略,内部没有发生动乱和骚乱,就意味着国家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三是观察现象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敏锐性,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例如,很多学生都知道中日两国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存在争议,对日本的右翼势力义愤填膺,但是,能清醒地认识到争端产生的根源在于两国对争议地区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控制权争夺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四)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能源安全观等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85年开始,我国先后组织143所高校进行军训试点,共有52万大学生(不含非试点学校自主安排的军训)参训”,[9]大学生国防教育和国防意识的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内容不仅仅涉及军事技能的训练和军事思想的养成,还应涵盖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干部和军事理论课教师在国防教育中侧重军事训练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学,对近年来日益凸显的能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
二、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观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能源安全观教育。
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和能源安全观教育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大学生的敏感点和兴奋点,科学选准教育的切入点;二是要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好能源安全观教育与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实现国防教育学科体系的和谐发展;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针对学生的性别特点、专业背景、院校特点的不同,富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四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及时针对国内国际环境、军事理论教学的发展等因素的变化,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二)要加大国防教育中包括能源安全观在内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力度。
我们要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识包括能源安全观在内的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性,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能源安全观属于国家安全观的范畴,我们要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过程中,加大对国家安全中诸如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教育力度。
(三)强化对大学生的“三个意识”教育。
“三个意识”是指忧患意识、资源意识和责任意识。其中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它可以激发人们居安思危、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人们谋求国家稳定、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 我们要更加重视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具体到能源安全观教育方面,这种忧患意识应该具体化为一种资源意识。在这方面,日本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一位访日学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在日本的教育环境下,一个日本孩子在地上发现了一枚硬币,除了交给老师或放入袋中买糖果外,他还会想到这枚硬币在非常时期是可以回炉,生产出机器、飞机和大炮的。日本的回收业相当发达,大到彩电,小到生活垃圾都会进行回收利用,“废品”中的各种资源都能被分离提炼出来。日本一家机构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日本国内所有零件或产品中,所含的各种金属总量可与资源大国匹敌。其中,日本国内金、银累积的总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6%至22%,锢、锑约占15%至19%。如果将这些金属累积作为一个国家的储量,那么日本的多种金属储量可以排在世界前五位。鉴于此,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乃至全民树立这样的资源意识,同时强化每一个公民自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营造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四)优化教育机制和方式,将教育活动贯穿于课堂内外。
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两种方式。它们对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能力无疑是有效的。但教育对象局限于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时间集中在2至3周的军事训练和36学时的理论教学,很难将能源安全观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并渗透到学生活动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将其延伸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日常教育中去,积极探索适合每所高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机制和方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聘请相关工作人员或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展览和专题教育影片、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有计划地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校园普及率高的特点,开办相关的专题网站(页),在大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
(五)加强国防教育师资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教育队伍。
由于国防教育的特殊性,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尽相同,有的没有设置国防教育机构(军事教研室),有的将其长期挂靠在其他职能部门,部分国防教育教师对自身的前途和发展感到忧虑,工作很难全身心投入。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国防教育及国家安全观教育队伍。首先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教学机构,按独立的教学实体进行管理和建设;其次要真正落实教师的编制和人员配备,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教学设备;再次要配备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除了专任教师以外,还可以充分发会“两课”教师、学生专职辅导员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队伍;最后要健全机制,保证教师的职称评聘、学术交流、进修、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葛东升.国家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3]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4][英]贝尔格雷夫.2000年的能源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5][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6]马延琛,吴兆雪.中国新能源安全观:实现全球能源安全的新思路[J].科学社会主义,2007,(3):110.
[7]罗乐勤.我国城市能源安全分析[J].城市问题,2003,(4):77.
[8]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21-22.
[9]刘浩波,肖云龙.新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国防意识培育探悉[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5):88.
[10]张文忠,周阿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刍议[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