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模式的研究

2009-06-17朱李莉卢冰原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评教管理人员教学质量

朱李莉 卢冰原

摘要: 传统的人工纸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模式存在着差错率高、效率低下等缺陷,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网络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模式的优势,并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系统模型,最后对网络化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相关事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教学质量测评模式教学管理网络化

一、前言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一般由学生测评、教师同行测评、督导组专家测评三个部分组成。学生测评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学生测评由各院(系)组织,在每门课程结束前完成各自班级授课教师的测评,非限定选修课的学生测评由教务处组织;教师同行测评采用教师随机听课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各院(系)组织,每门课程结束前完成本院(系)所有班级担任授课教师的测评;督导组专家测评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进行,由教务处组织并进行统计汇总。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一般采取人工纸质的方式,存在着工作量大、周期长、效率低下、采样数据准确率低、分析处理困难、评价结果反馈信息滞后等缺陷。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已经相当普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质量测评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模式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人工纸质的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具有以下优势:

1.测评便捷、及时。

通过网络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测评问卷的实施和政策规章制度的实行都依靠网络来进行,减少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仅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而且大大减少了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人工纸质方式下测评结果反馈滞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统计汇总中的大量计算任务可以由计算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师可以第一时间登录网站,及时了解测评结果,以改进教学。

2.测评结果准确性高。

在传统的测评方式下,由于工作人员人手限制,参评人员的数据样本有限,无法真正做到全校普查式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难以全面反映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学生被组织起来集中评教时很容易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难以表述个人的真实观点,而且在填写纸质问卷时由于笔误或字迹等原因出错概率很高。采用网络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繁琐的数据汇总统计工作可由计算机来完成,使准确率比人工方式有质的提高。

3.信息共享,增强了互动交流。

在网络方式下,信息共享更加便捷,教学管理人员、督导组专家、教师等可以根据不同权限登录网站,了解相关测评信息。通过网络,参评人员除了可以根据调查问卷格式要求做出客观评分外,还可以以文字形式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和建议,便于互动交流。

三、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系统模型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系统模型,用户通过登录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网站进行相关操作,如图1所示。系统用户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学管理人员、督导组专家、教师和学生5类。其中,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基本信息配置、网络维护、数据库备份与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进行测评之前,教学管理人员负责课程信息、教师信息、专家信息、学生信息的管理,给参加测评的人员分配账号、密码,做好评教计划安排工作并发布通知;督导组专家、教师根据评教安排,在听课后对相关教师的授课情况按系统设定项目进行打分、填写评语。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在教务处规定时间段内,对相关教师的授课情况按系统设定项目进行打分、填写个人意见与建议。专家、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模块进行直接交流。在测评数据收集结束后,教学管理人员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得出体现各位教师教学质量的分数,并进行分析,生成相关报表。教师在评教结束后可以查询自己所教课程的测评分数,并查看来自同事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图1基于Web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系统模型

对应上述用户,系统主要包括评教计划安排、数据统计分析、测评过程监控、测评结果查询等功能模块。

1.评教计划安排。

根据课程信息、专家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确定预备测评的课程,并根据专家和有关教师的专业与本学期任课情况,确定听课人员、时间,完成整个评教计划的制订,生成相关报表,通过网站公布或自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传达给院(系)教学办公室和有关个人。

2.数据统计分析。

在教学质量测评数据收集完成后,可以自动进行统计,同时对统计后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不仅可以得出每位教师所承担课程的分数,而且可以得出该教师分数在全校教师中的排名、在所在院(系)教师中的排名。此外,还可以得到全校教师各项参评指标的平均得分、教师个人的具体指标得分情况等。对于排名在后5%的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其进修或观摩优秀教师授课等方式,提高其教学水平。

3.测评过程监控。

教学管理人员根据需求,对测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首先,对参评课程、人员进行限制,可以任意选择预备测评的课程、教师与参与测评的学生;其次,为了保障数据样本的广泛性,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的同时,可以对不实施测评的某些学生进行功能限制,如限制未参与测评的学生进行选课、查询个人考试成绩、下学期课表等;另外,还可以随时监控测评中的异常情况,如参与测评的部分教师或学生对某门课的评分出现与众不同的极端情况,或给出虚假成分明显、与事实偏差较大的评价。给出异常评价的人员名单可以直接由系统生成,便于教学管理部门核实,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4.测评结果查询。

测评结果查询根据用户权限进行,教务处工作人员可以对全校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结果与分析报告进行查询,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查询该教学单位下属教师的测评结果,掌握全院(系)教师的整体教学情况,普通教师只能查询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测评结果。

5.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模块类似于虚拟社区,可以按院(系)分为若干版面,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可以在此进行公开或私下交流,进行实时沟通,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专家、教师、学生评教模块。

专家、教师、学生评教模块采用了网络化测评问卷,用户仅使用鼠标就可以完成客观题目的测评,同时还提供了文本框以便于输入用户评语、个人意见与建议等主观内容。

7.课程、教师、学生、专家信息管理模块。

课程、教师、学生、专家信息管理模块分别对相应的后台数据库进行维护,为评教计划安排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保留用户各次测评的结果,并保留用户参与测评的历史记录。

四、网络化测评实施中的注意事宜

1.设计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学校具体情况,测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教学实际的状况;同时要考虑网络特性,减少参与测评人员的工作量,注重可操纵性,指标体系也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给参与测评人员提供发表个人意见的渠道,并确保这些意见能尽快反馈给任课老师或相关教学管理人员。

2.提高学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

进行教学质量测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受益者。与督导组专家的随机听课相比,学生对具体某门课程的授课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对同一教师的授课情况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学生真实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的集中式学生测评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而且纸质问卷中往往没有填写个人意见的栏目,或者填写的个人意见难以及时反馈到任课教师,导致部分学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不高。网络测评方式消除了时空限制与戒备心理,也给学生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的空间,学校应借此机会,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并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测评的积极性。

3.加强工作人员培训。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应用水平,熟悉系统功能。督导组专家一般多为年长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欠缺,教学管理人员面对的功能模块较多,是培训的重点。

4.加强系统安全维护。

采用基于网络的方式进行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测评,系统放在互联网上,存在着软硬件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风险,测评后的各种信息都保存在系统后台数据库中,信息安全至关重要。系统管理员应给各级用户分配具有不同权限的账号,同时做好网站维护、数据库备份等安全维护工作。

五、结语

采用基于Web的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测评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人工纸质测评方式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便捷、高效、精确、及时、互动性强等优点,能够更好地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正在逐渐成为当前高校评教活动的主流形式。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可能存在着技术原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将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明宾.改进学生评教制度的对策研究[J/OL].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3.

[2]宋波等.课堂教学网络化学生评教系统的设计理念与信息共享通路[J/OL].中国农业教育,2007.5.

[3]王磊等.基于B/S模式的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建设规划[J/OL].福建电脑,2007.11.

[4]杨红颖等.网络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OL].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

课题支持:本文受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GY200828)支持。

猜你喜欢

评教管理人员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