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记者的地位与作用
2009-06-17许志强
许志强
摘要: 当下活跃在高校校园中的学生记者俨然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但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支轻骑兵,而且是高校人才培养、构建和谐校园及精神精神文明建设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培养好学生记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记者地位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职责。而高校的校报作为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在推动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它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阵地,是学校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办好校报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精干高效的学生记者队伍,则是办好校报的重要条件。
一、新闻宣传的轻骑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蒸蒸日上的蓬勃事业,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显得日益重要。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全国的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新闻中心,以此加强学校的宣传工作。就南京师范大学而言,近年来,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涵建设的逐步提升,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重要。学校每周都有重要的会议或活动,院系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后勤部门的服务、保障工作,以及大量的名师讲座、学术交流、获奖人物、先进榜样等大量的新闻事件需要去报道采访。校园新闻网——阳光网上的新闻更新日平均几十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优化资源,发挥效率,学校于2000年成立了校新闻中心,将校报、网络、电视与广播等校园媒体纳入统一的管理之中,集中力量,全面做好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
然而,面对学校的突飞猛进发展态势和大量的新闻报道事件,宣传工作显然任务艰巨,每天仅靠宣传部的仅有十几名老师是不能做好这一工作的。要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学校的宣传工作,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效、精干学生记者队伍,则能起到很好的协助和补充作用,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增添活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觉得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以《南京师范大学报》为例,该报的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已有近20年的历史,并伴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而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30多人,不仅人数增多了,而且分布面也扩大了,从过去的以文科院系的学生为主,到现在的文理工商院系的学生都有。正因为有了学生记者的补充力量,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使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不断取得成绩。
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学生记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大都能较出色地完成各种新闻报道与采写任务。学生记者及时地出现在学校的各重大活动现场,快速、高效地做好新闻采写与报道,让全校师生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校园网、电视广播与校报了解到学校新近发生的事情,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为宣传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他们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轻骑兵,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记者大多是经过严格筛选而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思想政治觉悟高,品德优良,思维敏捷,文字功底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人沟通,对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起到很好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学生记者生活在校园之中,对身边的各种新思想、新风尚、新动向都能体察入微,随时都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予以报道与反映。由于学生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性和独特的新闻眼光,他们报道与采写的文章题材新颖、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全面深入地反映了学校的日新月异变化及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称赞。
例如,我校近年来在江苏省校报评比中有40%的获奖作品是学生记者采写或与老师合写的。而社会媒体所青睐的文章也大多是由学生记者采写的来自学生生活、学习及社会实践一线的有意义事件。
二、人才培养的后备军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校报工作研讨会上指出,“高校校报工作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个工作大局,着眼于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校报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是做好一名优秀学生记者的根本保证。因为新闻报道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舆论导向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记者平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的提高,自觉地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政治敏感性,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宣传工作。学生记者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专业水平。新闻是一门社会科学,要求学生记者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文字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应达到一定的水准。学生记者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责任意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记者,才能写出好文章,做出好成绩。
而校报这一校园主要媒体为学生记者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记者既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接收教育的对象。学生记者通过在校报几年时间的学习与锻炼,其思想政治素质、新闻嗅觉、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提高,为他们的成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于他们的表现突出、成绩优秀,学生记者当中的很多人都受到学校的表彰与奖励。每年的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保研的学生行列中,都有学生记者的身影。很多同学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出色才能和学生记者的工作经历还常常受到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青睐。多年来,我们重视办报育人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记者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在南京师范大学报工作过的学生记者,其各方面都得到锻炼与发展,综合素质比较高。每年的校报记者就业率达100%,不少学生被《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省内外媒体所录用。这些曾经是学生记者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因综合素质高及能力强而被单位器重,委以重任。可见,学生记者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重视对学生记者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应是高校校报肩负的一个重任。
三、和谐校园的建设者
大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包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等素质全面提高。[2]校报作为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展示窗口,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学生记者不仅是学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越来越成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建设者。
新闻所具有的导向性,能从现实的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向一个更加和谐的秩序水平。[3]新闻的这一特性,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只有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才能发挥喉舌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发挥校报思想统领作用。学生记者不论是在思想政治方面还是新闻业务能力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准。他们积极宣传校园内的各种新人新事、新情况及新经验,有针对性地发表一些关于对各种社会及校园热点问题的思考,在树立新风新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记者通过一些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报道,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出力,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学生记者还在学校与广大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记者来自于学生中间,他们是学生的代言人,他们最了解广大师生的心声。通过他们能够起到很好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经他们的宣传报道,能有效地解决一些师生的困难、疾苦和难题,消除学校与师生间的隔阂与矛盾,促进师生团结,和谐发展,为校园安定局面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占主体,要让校园媒体成为大学生所喜欢的精神家园、知识的殿堂、兴趣的老师,有效地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对他们思想的侵害,就必须努力地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如何发挥校报记者的才干,让大学生们从校园媒体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学生记者在这方面作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他们采写的文章在唱响主旋律、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报》现有八个版面,每期报纸上的80%文章都由学生记者采写或与老师共同策划、组稿。学生记者年发稿量在400篇,平均每人发稿量12篇/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多才多艺,专业素养高,由学生记者策划与组稿的版面,不仅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贴近读者,而且因形式新颖、版面生动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学生记者来自学生中间,而又比普通学生思想境界及综合素质高。校报记者这一特殊的身份,必然要对校报记者的素质提出极高的要求。在学生记者的选拔上,要选拔那些思想品德高、热爱新闻事业,有一定写作基础和沟通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学生录用到学生队伍中来。在学生记者的培养方面,要注重他们的政治素养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制定严格的岗位职责和奖惩办法,使他们在做学生记者期间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开创高校校报工作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校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王欣,张慧琴,赵义.青年记者,2007,2.
[3]田园.新闻前哨,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