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移动学习探究
2009-06-17刘斌张文兰焦伟婷
刘 斌 张文兰 焦伟婷
【摘要】文章试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移动学习,通过对移动学习的发展背景、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传播学对移动学习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在分析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及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并对移动学习传播过程及五个关键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给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移动学习;过程模型;要素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069—04
一 问题的提出
移动学习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技术学领域带来了一片新的研究视域和实践空间。近年来,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大部分研究属于对移动学习技术体系的研究,或以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的视角研究移动学习。单纯技术论或传统学习观视野下的移动学习研究是不全面的。
从移动学习的特点来看,它缺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实质上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接受。从这个层面看,移动学习离不开物质工具和环境,它改变了传统学习中师生强交互的双边关系,更加突显传播特性,因此从传播学视角研究移动学习更能体现移动学习的特点,这对于理清移动学习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从传播学视角对移动学习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 传播学:移动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和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以大众传播为主,也研究人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等。在笔者看来,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理应以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为指导,当然也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然而综合移动学习中学习与技术的关系来看,研究移动学习更要依赖于传播学理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
1 从移动学习的发展背景与历史来看,它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移动学习作为E-learning发展的新阶段, 其发展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基更[1]曾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移动学习起源于远程教育研究得出的一条规则:不是技术本身具有适合教学的特性,使得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取得了成功,而是技术比较普遍地被大众拥有。”正因为移动设备被人们广泛地拥有并使用,如手机、掌上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其中移动电话的普及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移动学习才应运而生并逐渐扩散开来。
2 从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来看,它与现代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非在场传播不谋而合
移动学习的发展对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深刻的。相对于传统学习和E-learning来说,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教学者变得“隐匿”起来,学习者甚至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以利用媒体自主学习为主,而非传统意义上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学习。而现代传播学的研究重点为非在场传播,即非感官所及的范围内所进行的传播 [2]。因此,从广泛意义上来说,移动学习是一种非在场的传播活动,它是在移动设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与学关系的活动,在这个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之间加入了传播媒介。
3 从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来看,它与大众传播有着高相似性
首先,移动学习的情景敏感性与情境相关性与传播活动必须遵守相应的文化和政治规则的特点十分相似。移动学习强调此时此地的学习,将学习过程以“无缝式”的方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学习环境也属于一种非正规学习环境。在这种非正规的学习环境中,设计与情景相适应的学习内容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必须遵守相应的文化和政治规则,因此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高相似性。其次,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弱交互和反馈延迟与大众传播中单向传播的特点相似。移动学习属于一种弱交互的学习过程,由于移动设备的局限而造成的反馈延迟或反馈不便以及情感交流的贫乏是移动学习先天的不足,更多情况下移动学习是知识的一种单向传递过程。而从传播过程的实质来看,大众传播也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3],其反馈过程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
由此可见,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及E-learning学习过程是不能等同的,如果仅从传统的教与学的规律来分析移动学习,已无法解决移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而传播学作为审视移动学习的又一视角,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下文拟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想,提出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
三 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的建构与解析
从传播学角度,我们可以认为移动学习是指有特定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利用有效的移动设备和媒体通道,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针对特制的课程内容进行的学习行为,即学习者与教学者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接受,并加以反馈的传播过程。
笔者在仔细分析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old H.Larswell)的“5W”传播模式(如图1)及罗密佐斯基(A.J.Romiszowski)的双向传播模式(如图2)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思想,通过对移动学习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现有移动学习系统结构的梳理,提出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过程模型(如图3),旨在理清移动学习的要素及其关系,通过对各要素的分析来把握移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建立起富有特色的移动学习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提出了传播系统的五大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在教育系统中,关于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也存在多种说法: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等。然而,将移动学习看作一个传播系统,它与传统教育传播系统有着较大的区别,以上各种要素说都不能准确地揭示移动学习的特有属性。笔者综合以上各种学说,从移动学习特征出发,认为移动学习传播系统应包括五个要素:传播者(教学者)、信息资源、媒介与通道(终端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接受者(学习者)、学习环境。下文结合图3对移动学习过程及关键要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1 传播者及其教师角色转变
传播者是传播系统中信息与资源的策划者与提供者,是整个链条的第一个环节。因此,传播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对传播过程的作用和影响非同小可。对于传播者的研究,若仍采用单一视野进行审视和分析,已经远远不够,一个明智而有益的做法,就是将传播者看作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4]。那么,从移动学习系统中传播者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三类:移动学习系统中的教师(个体)、移动学习系统的管理机构(组织)、致力于移动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企业等服务厂商(社会)。
从三类传播者来看,教师在移动学习传播系统中是最主要的传播者,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因此,教师对移动学习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相对于传统学习和E-learning来说,移动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又面临着重大的转变。首先,在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由台前转向幕后,而学生采取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导”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移动学习彻底改变了教师在传统教育中主宰者的角色,使其作用体现在主导性的发挥上,具体表现在有选择性地开发移动学习课程、设计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组织协作学习等。其次,教师的工作重心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教师的主要任务将不再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教师的重心放在把关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组织管理、设计评价等方面 [5]。
2 信息资源——移动学习的主线
信息资源即传播的内容,是移动学习系统的实体,主要以知识、消息、问题、游戏、控制信号等形式存在。在师生分离的状态下,信息资源是学习者开展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里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学习内容信息、学习过程信息与辅助性资源。学习内容信息主要是指规定性的课程内容,包括文本信息、微型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过程信息主要是指教学者的控制信息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包括提问、答疑、学习辅导、网上讨论等;而辅助性资源是指基于移动设备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课程信息和支持服务,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实践指南、自测题库等。在移动学习中,目前有两种常见的资源形式:一种是短信形式的学习资源,这种形式的资源主要以有限的文字传递学习的内容或者有关学习的讨论等,一般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简洁;另外一种就是以浏览内容页面的方式访问的移动学习资源,这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类似于网络学习资源 [6]。
图3中,如果我们将信息资源置于一个往返的线性过程中加以分析,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就像是接力赛,而赛中的接力棒则是信息资源。传播过程中各个主体都是围绕信息资源展开的,各个环节通过信息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发送端,教学者围绕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依据教学原则对资源进行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旨在为学习者创设能实现意义建构的资源环境;在接收端,学习者围绕信息资源进行探索与实践,在获取和运用资源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信息资源作为移动学习的主线,其作用不可轻视。当前,在开展移动学习过程中,资源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E-learning课程和学习资源转换成适合于开展移动学习的形式。我们知道,E-learning学习阶段,已有大量的课程和学习资源存在,然而这些课程与学习资源却不适合开展移动学习,而重新设计与开发新的课程与资源势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原有的数字化材料和资源转化成移动学习中可以采用的资源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 媒介与通道——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
媒介与通道是传递信息与资源的载体和途径,是开展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媒介与通道与整个移动学习过程紧密相联,一方面它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传递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移动教育手段实现的必备条件,离开了媒介和通道,移动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在移动学习中,媒介与通道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两类。目前,常用的终端设备有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包、智能电话、学习机等,这些媒介都具有可移动、易携带、无线等特点;而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涉及移动学习中的传输方式和传输技术,目前主要运用到3G移动通信技术、Internet网、WAP技术、蓝牙技术等。媒介及组织、传播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移动学习模式的不同,如现存的基于手机短消息的学习模式,基于WAP站点的学习模式,基于校园无线Internet的学习模式等。
在移动学习中,我们需要考虑媒介与通道的可用性与有效性。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属于公众服务体系范畴,因此我们在开展移动学习时,主要针对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选择。有研究者提出,对移动终端设备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移动性、接入便利性、资源易获取性、实时交流、学习辅助性、扩展性、应用成本等 [7]。
4 学习者(接受者)——移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学习者是主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要素。学习者即是整个系统信息资源的接收者,也是系统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特征、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心理等都是影响移动学习进展的重要因素。
在学习者特征方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分别从地区分布、性别分布、年龄分布、文化程度分布、职业分布以及个人月收入分布等六个方面对WAP环境下移动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 [8],调查显示, WAP环境支撑下,我国移动学习者的特征为男性为主、18-24岁之间、文化程度为高中至大学本科之间、学生或者白领、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从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来看,移动学习方式同以往的传统学习和E-learning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以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为主,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适应移动学习的“片段式”特点。学习者要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通过移动通信手段对一个个小知识点进行学习,并掌握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方法,因此,移动学习特别强调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这样才能在一个个学习内容的“片段”中总结出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真正掌握学习内容[9]。
从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来看,移动学习者显然与传统学习者和E-learning学习者有着不一样的心理变化与心理感受。从传播学视角考查移动学习者心理,学习者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和心理效应、心理趋向是四个最重要的内容 [10]。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做详细论述。
另外,学习者的反馈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由于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自身的接受动机、需求和心态以及他们对信息资源的评价,因此,这些反馈信息对移动学习的传播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他们改进和优化下一步的信息内容、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等。
从目前相关研究来看,继移动学习理念和技术系统研究之后,开始有人关注学习者要素,如《从学生使用角度看移动学习》[11]、《WAP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潜在用户与制约因素分析》[12]等,然而这些研究还远远不够。综合以上分析,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是什么?参与移动学习的学习者的学习背景怎样?用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移动学习的内容对学习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何价值?
5 学习环境——移动学习中不容忽视的要素
在传统教育传播系统中,我们将教育环境作为外部条件,而不作为要素看待 [13]。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笔者认为环境是构成移动学习系统的不可忽视的要素。在此,环境要素主要是指存在于学习者学习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特指学习者在移动中学习所面临的公众学习氛围、周围噪声干扰程度等狭义上的学习环境,如图3所示多个学习者共同组成的虚拟学习小组以及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干扰因素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环境。之所以将学习环境作为移动学习传播系统的一大要素,旨在突出移动学习的特殊性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学习环境作为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呈现出泛在性、个性化、强适应性、高互动性等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噪声不容忽视。噪声,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移动学习环境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因素随时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干扰。我们知道,学习者在喧哗、复杂的移动环境中难以完全沉浸于学习,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难以发挥高级思维能力,因此,相对于传统封闭的教学环境来说,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噪声格外值得注意。
四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不同视角研究移动学习。传播学视角下,基于要素分析的移动学习传播过程模型体现了移动学习技术和学习并重的特色,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移动学习的一般过程,能够让我们摆脱单纯技术论和传统学习观研究视野的困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移动学习的关键要素和传播过程特征。
当然,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应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文中所构建的模型框架下,笔者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者方面,如何更好地组织学习内容使得学习者能够进行有意义学习?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如何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的学习情境?如何组织协作学习?学习者方面,着重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等;信息资源方面,如何将E-learning课程和学习资源转换成适合于开展移动学习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4,(6):22-27.
[2] 李庆林.从传播学的分类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J].国际新闻界,2008,(3):23-27.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1.
[4][10]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05年第13次印刷):72,207-217.
[5] 刘珍芳.移动学习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5,(9):37-39.
[6] 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1.
[7] 马小强.移动学习终端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7,(5):52-57.
[8] 2007年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简版)[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5).
[9] 王文广,陆婷婷.移动学习热的冷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38-40.
[11] 李玉顺,王晓晨,周超.从学生使用角度看移动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7-8):11-12.
[12] 马颖峰,王建武,郭小平.WAP环境下移动学习的潜在用户与制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61-63.
[1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005重印):25.
Probe into Mobile Learning from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actor-based Mobile Learning Process Model
LIU Bin ZHANG Wen-lan JIAO Wei-ting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Colleg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Xi′an ,Shaanxi,710062,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mobile learning from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munication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for mobile learning study through analyzing development background, learning method and learning process. Then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factor-based mobile learning process model based on analyzing the ‘5Wmodel of Haold H.Larswell and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model of A.J.Romiszowski, analyzes the mobil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five key factors briefly, and finall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obile Learning; Process Model; Factor